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七年-原文
一、二十有七年。
春,公如齐。
公至自齐,居于运。
二、夏四月,吴弒其君僚。
三、楚杀其大夫郄宛。
四、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娄人、滕人会于扈。冬十月,曹伯午卒。
五、邾娄快来奔。
邾娄快者何?邾娄之大夫也。
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
六、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七年-译文
一、二十七年。春天,国君去往齐国。国君从齐国回来后,住在运地。
二、夏天的四月,吴国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僚。
三、楚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郄宛。
四、秋天,晋国的士鞅、宋国的乐祁犁、卫国的北宫喜、曹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聚集在扈地。冬天十月,曹国的国君曹伯午去世。
五、邾娄国的邾娄快来投奔。
邾娄快是谁?是邾娄国的大夫。邾娄国没有大夫,为什么还要记载这件事?因为这件事离现在比较近。
六、国君去往齐国,国君从齐国回来后,住在运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七年-注解
二十有七年:这里的‘二十有七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表示鲁国历史上的第27年。
公:古代诸侯国国君的通称,此处指鲁国的国君。
如齐:到齐国去。
至自齐:从齐国回来。
居于运:回到鲁国后居住在运地。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四月。
吴弒其君僚:吴国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僚。
弒:指杀害君主或尊长。
其君僚:吴国的国君僚。
楚杀其大夫郄宛:楚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郄宛。
大夫:古代诸侯国的高级官员。
郄宛:楚国的官员名字。
秋:秋季。
晋士鞅:晋国的大夫士鞅。
宋乐祁犁:宋国的大夫乐祁犁。
卫北宫喜:卫国的大夫北宫喜。
曹人:曹国的人。
邾娄人:邾娄国的人。
滕人:滕国的人。
会于扈:在扈地会合。
扈: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曹伯午:曹国的国君曹伯午。
卒:去世。
邾娄快来奔:邾娄国的某人前来投奔。
邾娄快:邾娄国的一个大夫。
无大夫,此何以书?:邾娄国没有大夫,为什么还要记载这件事?
以近书也:因为这件事发生得最近,所以需要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七年-评注
一、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运。
此句记录了鲁哀公二十七年春季的一次出行。‘二十有七年’直接点明了时间,体现了古文记时习惯的简洁性。‘公如齐’和‘公至自齐’则描绘了鲁哀公前往齐国并返回的情景,其中‘如’和‘至’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展现了公的行止。‘居于运’则说明了哀公返回后居住的地方,‘运’在此可能指的是鲁国的一个地名或居住地。
二、夏四月,吴弒其君僚。
此句记载了夏四月发生的重要事件,吴国发生政变,其君主僚被弒。‘吴弒其君僚’简洁地概括了事件,其中‘弒’字的使用,表明了这是一次政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三、楚杀其大夫郄宛。
此句讲述了楚国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楚王杀害了自己的大夫郄宛。‘楚杀其大夫郄宛’直接点明了事件和人物,体现了古文叙事的直接性。
四、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娄人、滕人会于扈。冬十月,曹伯午卒。
此句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人物去世的消息。秋季,晋、宋、卫、曹、邾娄、滕六国在扈地会盟,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冬季,曹伯午去世,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君的生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五、邾娄快来奔。
此句记载了邾娄国的一次政治变动。‘快来奔’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邾娄国前来朝贡,也可理解为邾娄国的大夫前来奔走求助。‘快来奔’的使用,既体现了古文语言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
六、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运。
此句与第一句内容相同,但重复出现,可能是为了强调鲁哀公与齐国的关系,或者是为了在时间序列中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在古文中,重复记事的现象并不罕见,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和对细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