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

一、二十有一年。

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二、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三、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

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

四、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五、八月乙亥,叔痤卒。

六、公如晋,至河乃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译文

一、二十一年。春天王的三月,蔡国的平公被安葬。

二、夏天,晋国的国君派士鞅前来访问。

三、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回到宋国的南里,以此来表示他们反对。

宋南里是什么地方?就像是说因为诸国(的势力)才这样的。

四、秋天七月壬午日,出现了日食。

五、八月乙亥日,叔痤去世。

六、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又返回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注解

二十有一年:指周历的二十一年,这里的‘有’是‘又’的意思,表示二十一年。

春王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古代以孟、仲、季来表示每个月份,三月称为仲春。

葬蔡平公:葬指的是安葬,蔡平公是蔡国的国君,这里指的是蔡平公去世后进行安葬。

晋侯:晋国的国君,晋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士鞅:晋国的大夫,此处的‘使’表示派遣。

来聘:前来访问,‘聘’在这里指访问、问候。

宋华亥、向宁、华定:宋国的人物,华亥、向宁、华定是宋国的三位大夫。

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从陈国回到宋国,并居住在宋国的南里,以表示背叛。

宋南里:宋国的一个地名,南里是其中的一个区域。

若曰因诸者然:这里的‘若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思是‘如果说’。‘因诸’是指因为某些原因,‘然’表示这样。

秋七月壬午朔:秋季的第七个月,即农历七月,壬午是这一天的干支纪日,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日食,即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的现象。

八月乙亥:农历八月的乙亥日,乙亥是这一天的干支纪日。

叔痤:鲁国的人物,此处的‘卒’表示去世。

公如晋,至河乃复: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又返回了。‘公’指鲁国的国君,‘如’表示前往,‘复’表示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评注

一、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此句记载了某年春季,蔡平公的葬礼。‘二十有一年’表明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年份,而‘春王三月’则点明了葬礼发生的季节和月份。‘葬蔡平公’直接说明了事件的主体和内容。在古文化中,葬礼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礼仪的一部分。蔡平公的身份表明这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其葬礼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

二、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此句描述了夏季,晋侯派遣士鞅前来访问。‘夏’字表明了时间,‘晋侯’和‘士鞅’分别是两国的重要人物。‘使’字表明了派遣的意图,‘来聘’则说明士鞅的目的是进行外交访问。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交往的常见做法。

三、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

此句讲述了宋国的三位人物华亥、向宁、华定逃入宋南里进行叛乱。‘自陈入于宋南里’表明了他们的行动和目的地,‘以畔’则揭示了他们的目的是叛乱。这里的‘畔’字在古文中常用来表示叛乱或背叛。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内部矛盾重重,叛乱事件时有发生。

四、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秋季七月壬午朔日发生日食。‘秋七月’和‘壬午朔’分别指明了时间和日期,‘日有食之’则直接描述了天文现象。日食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变,常常与国家政治、社会动荡相联系,因此这一记载可能被用来预示或解释当时的政治局势。

五、八月乙亥,叔痤卒。

此句记录了八月乙亥日,叔痤去世。‘八月乙亥’指明了具体日期,‘叔痤卒’则说明了事件。叔痤的身份未在文中明确,但根据上下文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的重视,以及对逝者的纪念。

六、公如晋,至河乃复。

此句描述了国君前往晋国,到达河边后才返回。‘公如晋’说明了行动的目的地,‘至河乃复’则表示了行动的结果。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君,‘河’可能是指黄河,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地理标志。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君主出行的礼仪和规矩,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方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