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

其言弗及盟何?不见与盟也。

二、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公曷为四不视朔?公有疾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视朔?自是公无疾不视朔也。

然则曷为不言公无疾不视朔?有疾犹可言也,无疾不可言也。

三、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犀丘。

四、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五、毁泉台。

泉台者何?郎台也。

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既成为泉台。

毁泉台,何以书?讥。

何讥尔?筑之讥,毁之讥。

先祖为之,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矣。

六、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七、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处臼。

弒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

大夫弒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

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译文

一、十六年前的一个春天,季孙行父在阳谷会见了齐侯,但齐侯没有参加盟誓。

为什么说齐侯没有参加盟誓?因为他没有出现参与盟誓。

二、夏天五月,鲁公四次没有参加朝会。

鲁公为什么四次没有参加朝会?因为他生病了。为什么说鲁公生病了不参加朝会?从那以后鲁公即使没有生病也不再参加朝会了。那么为什么不说鲁公没有生病也参加朝会呢?有病可以说,没有病却不可说。

三、六月戊辰日,公子遂和齐侯在犀丘盟誓。

四、秋天八月辛未日,夫人姜氏去世。

五、拆毁了泉台。

泉台是什么?是郎台。为什么叫泉台?因为郎台还未建成时叫泉台,建成之后才叫郎台。拆毁泉台,为什么要记录下来?这是为了批评。批评什么?批评建造和拆毁的行为。祖先建造了它,自己却拆毁,不如一开始就不建造。

六、楚人、秦人和巴人灭亡了庸国。

七、冬天十一个月,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处臼。

为什么杀害国君有时称名字和姓氏,有时不称名字和姓氏?大夫杀害国君时称名字和姓氏,身份低微的人则被称为‘众人’;大夫之间相互杀害时称人,身份低微的人则被称为‘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注解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鲁国三桓之一,此处在文中指他主持的会盟。

齐侯: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国君,此处指齐景公。

阳谷:阳谷是鲁国的一个地名,此处指季孙行父与齐侯会盟的地点。

盟:盟是指古代的一种政治联盟,双方或多方在神前发誓,以誓言约束彼此的行为。

公: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昭公。

视朔:视朔是指古代帝王或诸侯每月的初一在太庙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国家的治理。

疾:疾指疾病,此处指鲁昭公生病。

犀丘:犀丘是鲁国的一个地名,此处指公子遂与齐侯盟约的地点。

夫人姜氏:夫人姜氏指的是鲁昭公的妻子,姜姓。

薨:薨是古代对诸侯或王公贵族去世的称呼。

泉台:泉台是古代的一种建筑,此处指鲁昭公所建的台,因其上有泉而得名。

郎台:郎台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建筑,此处指鲁昭公所建的台。

庸:庸是古代的一个国家,此处指被楚人、秦人、巴人灭掉的国家。

宋人:宋人指的是宋国的国民。

弒:弒是指杀害君主的行为,此处指宋人杀害了他们的君主处臼。

名氏:名氏指人的名字和姓氏,此处指在弒君事件中提及君主的名字。

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介于诸侯和士之间,此处指大夫级别的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评注

一、此段描述了鲁国十六年春,季孙行父与齐侯在阳谷会盟,而齐侯未能如期参加盟约的情况。‘其言弗及盟也’一句,反映了当时诸侯间盟约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不见与盟也’则暗示了齐侯未能参加盟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或是因为某种不便,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

二、夏五月,鲁公四次不视朔。‘公曷为四不视朔?公有疾也。’这句话揭示了鲁公因病而未能视朔的原因。‘何言乎公有疾不视朔?自是公无疾不视朔也。’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巧妙地表现了鲁公病愈后依然不视朔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鲁公对某种政治权力的担忧或者是对某种道德规范的坚持。‘然则曷为不言公无疾不视朔?有疾犹可言也,无疾不可言也。’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君王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即即使君王没有疾病,但他的行为若不符合道德规范,也是不可容忍的。

三、六月戊辰,公子遂与齐侯在犀丘盟约。这段文字简洁地记录了这一事件,没有过多的解释,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诸侯国之间频繁的盟约活动,以及这些盟约对于维护诸侯国间的和平与秩序的重要性。

四、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这是对鲁国夫人姜氏去世的简短记录,虽然只是几个字的描述,但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皇族成员去世的重视,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描述。

五、毁泉台。‘泉台者何?郎台也。’这里的‘泉台’实际上是指郎台,这是一种建筑,但在文中被称为泉台,可能是因为它位于泉水旁边。‘毁泉台’这一行为被记载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浪费资源的行为的批评,以及对于先祖遗产的尊重。‘先祖为之,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道德上的批判,即不应该随意破坏先祖留下的遗产。

六、楚人、秦人、巴人灭庸。这段文字记录了三个国家联合灭掉庸国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春秋时期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征服。

七、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处臼。‘弒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大夫弒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这段文字探讨了古代中国对于弒君者的称呼问题,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评价。大夫弒君称名氏,表明了弒君者的身份地位;而贱者弒君则不称名氏,体现了社会对弒君者的道德谴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