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二、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三、夏,曹伯来朝。

四、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

五、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六、单伯至自齐。

七、晋郄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其日何?至之日也。

八、秋,齐人侵我西鄙。

九、季孙行父如晋。

十、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十一、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其言来何?闵之也。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

十二、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郛者何?恢郭也。入郛书乎?曰不书。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鲁国的季孙行父前往晋国。

二、三月,宋国的司马华孙来鲁国结盟。

三、夏天,曹国的国君前来鲁国朝见。

四、齐国人送还了公孙敖的丧事。为什么不说他们送还?这是内部的说法。他们威胁我们才送还的,准备用簪子(古代男子束发用物)来送还。

五、六月辛丑日,发生了日食,于是在社庙中用牲畜祭祀。

六、单伯从齐国回来。

七、晋国的郄缺率领军队攻打蔡国,戊申日进入蔡国。进入蔡国时不提攻打,为什么这里要说攻打?因为是到达的那一天。那一天是什么日子?就是到达的那一天。

八、秋天,齐国人侵犯我国西部边境。

九、季孙行父再次前往晋国。

十、冬天,十一月初,诸侯在扈地结盟。

十一、十二月,齐国人来鲁国送还子叔姬。为什么说他们来送还?是因为哀悼她。她虽然有罪,但是父母对于子女,即使有罪,也像是不愿意看到子女服罪一样。

十二、齐国的国君侵犯我国西部边境,接着攻打曹国,进入了曹国的城郭。城郭是什么?是城墙。进入城郭要记录吗?说不要记录。进入城郭不记录,这里为什么还要记录?是因为他们侵犯了我们。侵犯我们的是什么?是内部的说法。实际上是他们主动侵犯我们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注解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句中指季孙行父出使晋国。

晋: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宋: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司马华孙:司马华孙是宋国的一位大夫,此句中指司马华孙来鲁国结盟。

盟:盟是指古代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的重要政治活动,通过宣誓、签订盟约来确立关系或约束行为。

曹伯:曹伯是指曹国的君主,此句中指曹国的君主来鲁国朝见。

齐人:齐人是指齐国的国民,此句中指齐国人。

公孙敖:公孙敖是齐国的一位大夫,此句中指齐国人将公孙敖的丧事归葬。

笋:笋是古代的一种丧服,指孝服。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是指日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

社:社是指土地神,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单伯:单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句中指单伯从齐国返回。

晋郄缺:晋郄缺是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句中指晋国郄缺率领军队攻打蔡国。

蔡: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入:入是指军队进入敌国境内。

秋:秋是指秋季,古代按照农历,秋季为一年中的第七个月。

西鄙:西鄙是指边境地区。

子叔姬:子叔姬是齐国的公主,此句中指齐国人将子叔姬送回鲁国。

闵:闵是指哀悼、同情。

父母之于子:父母之于子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系。

郛:郛是指城墙,此处指城内。

动我:动我是指侵犯、攻击我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人物。‘十有五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五年,‘春’字点明时令。季孙行父,鲁国大夫,此次前往晋国,可能涉及外交使命或朝贡事宜。‘如晋’表明目的地为晋国,暗示鲁国与晋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或互动。

二、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此句记录了宋国司马华孙来鲁国盟誓的事件。‘三月’再次点明时间,‘宋司马华孙’指出人物身份,‘来盟’表明了其目的。盟誓是古代国家间外交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盟誓,各国可以确立或巩固彼此间的政治关系。

三、夏,曹伯来朝。

此句记载了曹伯来鲁国朝贡的情景。‘夏’字点明时令,‘曹伯’指出人物身份,‘来朝’表明了其行为。朝贡是古代国家间的一种外交礼仪,体现了诸侯国对中央王朝的臣服关系。

四、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此句描述了齐人将公孙敖的丧事归返。‘齐人’指出人物身份,‘归’字表明了行为,‘公孙敖之丧’说明事件内容。‘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这里通过注释解释了为何不直接使用‘来’字,而是用‘归’字,揭示了齐人被迫将丧事归返的背景。

五、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此句记载了六月辛丑朔日发生日食,并在社庙中进行祭祀。‘六月辛丑朔’点明时间,‘日有食之’说明天象,‘鼓用牲于社’则描述了祭祀活动。古代对日食等天象异常现象,认为是对国家政治的警示,因此要进行祭祀以祈福。

六、单伯至自齐。

此句记录了单伯从齐国返回鲁国。‘单伯’指出人物身份,‘至自齐’表明了其行为。‘单伯’可能是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使者,此次返回可能涉及外交事务。

七、晋郄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

此句描述了晋国郄缺率军攻打蔡国并进入蔡国境内。‘晋郄缺帅师伐蔡’表明了事件背景,‘戊申入蔡’则记录了军队的具体行动。‘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其日何?至之日也。’这里的注释解释了为何不直接使用‘伐’字,而是用‘入’字,强调了军队进入蔡国的重要性。

八、秋,齐人侵我西鄙。

此句记载了齐人侵犯鲁国西部边境。‘秋’字点明时令,‘齐人侵我西鄙’直接描述了事件。边境战争是古代国家间常见的冲突形式,此处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九、季孙行父如晋。

此句再次提到季孙行父前往晋国,与前文相呼应,可能表明季孙行父在晋国的使命或活动有所进展。

十、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此句描述了诸侯在扈地盟誓的事件。‘冬十有一月’点明时间,‘诸侯盟于扈’表明了事件。诸侯盟誓是古代国家间外交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盟誓,诸侯国可以协调关系,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十一、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此句记载了齐人将子叔姬归返鲁国。‘十有二月’点明时间,‘齐人来归子叔姬’描述了事件。‘其言来何?闵之也。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这里的注释解释了为何使用‘来’字,以及背后的原因,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十二、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此句描述了齐侯侵犯鲁国西部边境并攻打曹国,进入曹国都城。‘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直接描述了事件。‘郛者何?恢郭也。入郛书乎?曰不书。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这里的注释解释了为何记录了进入郛城的事件,揭示了鲁国对齐侯侵略行为的反应和立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