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

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

二、杞伯来朝。

三、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此未适人,何以卒?许嫁矣。妇人许嫁,字而笄之,死则以成人丧治之。其称子何?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

四、夏,楚人围巢。

五、秋,滕子来朝。

六、秦伯使遂来聘。

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其为能变奈何?惟諓諓善竫言。俾君子易怠。而况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其心休休,能有容,是难也。

七、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八、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译文

一、在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盛伯逃到了周国。

盛伯是谁?是被驱逐出自己封地的国君。为什么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因为兄弟之间有避讳。

二、杞国的国君来朝见。

三、二月庚子日,子叔姬去世。

这女子还没有出嫁,为什么就去世了?因为她已经许配给人了。女子许配给人后,就要给她取字并束发,如果去世了,就按照成人的丧礼来处理。为什么称呼她为‘子’?因为她地位尊贵。她的尊贵在哪里?因为她是国君的弟弟。

四、夏天,楚国人包围了巢国。

五、秋天,滕国的国君来朝见。

六、秦国的国君派遣使者遂来访问。

遂是谁?是秦国的大夫。秦国没有大夫,这里为什么记载了这件事?因为赞美秦穆公的贤能。赞美秦穆公的贤能在哪里?因为他能够变革。他之所以能够变革,是因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使得君子容易懈怠。何况我有很多这样的缺点,只有一点断断续续的才能,内心宽广,能包容他人,这是很难得的。

七、冬天,十二月戊午日,晋国人和秦国人在河曲交战。

这是局部战争,为什么不提军队的败绩?因为有敌人。为什么用‘水地’来描述战场?因为河曲的水流稀少,河流千里中只有这一段是弯曲的。

八、季孙行父率领军队在诸地和运地筑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注解

盛伯:盛伯是指失去封地的诸侯,这里指的是一个失地的君主。

不名:不名是指不直呼其名,这里指兄弟之间用尊称来代替直呼其名,以示尊敬。

杞伯:杞伯是指杞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杞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子叔姬:子叔姬是指某位姬姓的女子,这里指的是她去世。

未适人:未适人是指女子尚未出嫁。

许嫁:许嫁是指女子已经订婚。

字而笄之:字是指女子成年时取字,笄是指女子成年后束发用的簪。

成人丧治:成人丧治是指按照成人的礼仪来处理丧事。

母弟:母弟是指母亲的弟弟,这里指子叔姬是某位国君的母亲的弟弟,因此受到尊重。

楚人:楚人是指楚国的居民。

巢:巢是指巢国,这里指楚国围攻巢国。

滕子:滕子是指滕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滕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秦伯:秦伯是指秦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秦国的国君。

遂:遂是指秦国的某个大夫,这里指的是秦国的大夫遂前来聘问。

贤缪公:贤缪公是指秦缪公,这里指秦缪公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君主。

变:变是指改变,这里指秦缪公能够改变和改进。

諓諓善竫言:諓諓善竫言是指善于沉默寡言,这里形容秦缪公性格内敛。

断断:断断是指坚决果断,这里形容某人没有其他技能,只有坚决果断的一面。

休休:休休是指宽宏大量,这里形容某人能够宽容他人。

河曲:河曲是指河流的弯曲处,这里指晋人和秦人在河曲进行战斗。

偏战:偏战是指局部战争,这里指晋人和秦人在河曲的局部战斗。

师败绩:师败绩是指军队战败,这里没有提到军队战败,所以不使用这个词汇。

水地:水地是指河流地带,这里指河曲地区。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是指鲁国的一个大夫,这里指的是季孙行父带领军队。

帅师:帅师是指率领军队。

城诸及运:城诸及运是指建造城池和运输物资,这里指季孙行父带领军队进行城防建设和物资运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二年’指鲁国历史中的某一年,‘春王正月’则表明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盛伯来奔’中的‘盛伯’是指失去封地的君主,‘来奔’意味着他前来投奔鲁国。这里的‘盛伯’可能是由于战败或其他原因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而‘来奔’则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于国家忠诚的体现。‘何以不名?兄弟辞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不直接称呼盛伯的名字,而是用‘兄弟辞’来代替,这是因为盛伯与鲁君有兄弟之谊,用‘兄弟辞’来称呼更显尊重和亲昵。

二、杞伯来朝。

‘杞伯来朝’中的‘杞伯’是杞国的君主,‘来朝’则表示他前来朝见鲁国的国君。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朝贡关系的常态,也体现了鲁国作为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在当时的地位。

三、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二月庚子’是具体的日期,‘子叔姬’是鲁国的一位女性成员,‘卒’表示去世。这里提到了子叔姬尚未出嫁就去世了,但按照礼制,她的丧事却要以成人的礼仪来处理。这是因为子叔姬已经许配给人,按照古代的婚嫁习俗,许嫁的女子已经相当于成人,因此她的去世应按照成人的丧礼来对待。‘其称子何?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这里解释了为何要尊称子叔姬为‘子’,是因为她身份尊贵,她的尊贵之处在于她是鲁君的母弟之女。

四、夏,楚人围巢。

‘夏’是季节,‘楚人围巢’则描述了楚国军队围攻巢国的情景。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争斗,巢国可能是楚国的邻国,被楚国所围攻。

五、秋,滕子来朝。

‘秋’是季节,‘滕子来朝’中的‘滕子’是滕国的君主,‘来朝’表示他前来朝见鲁国的国君。这一记载再次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朝贡关系。

六、秦伯使遂来聘。

‘秦伯使遂来聘’中的‘秦伯’是秦国的君主,‘使’表示派遣,‘遂’是秦国的大夫,‘来聘’则是前来访问。这里提到了秦国派遣大夫遂前来访问鲁国,这可能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这里解释了为何要特别提到遂的身份,是因为秦国的君主缪公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君主,他的贤能体现在能够任用贤能的大夫,如遂。

七、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冬’是季节,‘十有二月戊午’是具体的日期,‘晋人、秦人战于河曲’描述了晋国和秦国在河曲地区的战斗。‘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这里解释了为何不直接说秦国或晋国战败,而是说‘偏战’,这是因为双方都有所损失,‘敌也’则表明双方都有战斗力。‘以水地’是因为河曲地区靠近河流,‘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则是对河曲地理环境的描述。

八、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运。

‘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运’中的‘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帅师’表示他率领军队,‘城诸及运’则是他负责修筑城墙和运输物资。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季孙行父在军事上的职责和贡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