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七年-原文
【经】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
七年春,穀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七年-译文
【经】
七年的春天,二月己亥日,焚烧了咸丘。
夏天,穀伯绥来朝见。邓侯吾离也来朝见。
【传】
七年的春天,穀伯和邓侯来朝见。记录他们的名字,是因为轻视他们。
夏天,盟和向向郑国求和,但后来又背叛了郑国。
秋天,郑国、齐国和卫国联合攻打盟和向。周王将盟和向的百姓迁移到郏地。
冬天,曲沃伯诱骗晋国的小子侯,并将其杀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七年-注解
七年:指鲁隐公七年,即公元前716年。
焚咸丘:焚烧咸丘,咸丘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焚咸丘可能是为了驱赶害虫或进行某种祭祀活动。
穀伯绥:穀国的君主,名绥,穀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邓侯吾离:邓国的君主,名吾离,邓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盟、向:盟和向是两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周王室的领地。
曲沃伯:曲沃是晋国的一个城邑,曲沃伯指曲沃的君主,这里指晋国的权臣曲沃桓叔。
晋小子侯:晋国的君主,名小子侯,是晋国的幼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七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重大事件。本文所选的段落出自《春秋·隐公七年》,记载了鲁隐公七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中提到穀伯绥和邓侯吾离来朝,这表明当时鲁国在诸侯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左传》中对此事的解释是‘名,贱之也’,即《春秋》直书穀伯和邓侯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视。这种记载方式反映了春秋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鲁国对周边小国的态度。
其次,文中提到盟、向两国先向郑国求和,后又背弃盟约,导致郑国联合齐国、卫国对其进行讨伐。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盟约的脆弱性。周王将盟、向的民众迁至郏地,显示了周王室在诸侯国纷争中的调解作用,但也暗示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最后,曲沃伯诱杀晋小子侯的事件,揭示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曲沃伯作为晋国的权臣,通过诱杀幼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行为在春秋时期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特点,即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政治和道德评判。例如,对穀伯和邓侯的‘贱之’态度,以及对曲沃伯弑君行为的隐含批评,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正名’和‘忠君’观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一句话都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使得《春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同时也为《左传》等注释性著作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周王室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