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葬许僖公。

二、夏,季孙行父如陈。

三、秋,季孙行父如晋。

四、八月乙亥,晋侯讙卒。

五、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六、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七、晋狐射姑出奔狄。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射姑杀也。

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

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

阳处父谏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

于是废将。

阳处父出,射姑入。

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刺阳处父于朝而走。

八、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曷为不告朔?天无是月也。

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译文

一、鲁国在六年春天,举行了许僖公的葬礼。

二、同年夏天,季孙行父前往陈国。

三、秋天,季孙行父又前往晋国。

四、八月乙亥日,晋侯去世。

五、冬天十月,公子遂前往晋国。

六、晋国杀害了其大夫阳处父。

七、晋国的狐射姑逃亡到狄国。晋国杀了阳处父,狐射姑为什么逃亡?因为狐射姑是凶手。狐射姑是凶手,那他为什么要以国君的名义杀人?是因为国君泄露了机密。国君是如何泄露机密的?是因为国君打算让狐射姑担任将领。阳处父劝谏说:‘狐射姑的民众并不满意他,不能让他担任将领。’于是国君取消了这一任命。阳处父离开后,狐射姑进入国君的宫殿。国君对狐射姑说:‘阳处父说:“狐射姑的民众并不满意他,不能让他担任将领。”’狐射姑生气了,在朝廷上刺杀了阳处父后逃走。

八、闰月不报告月亮的位置,但仍然在庙中朝拜。

不报告月亮的位置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报告朔日。为什么不报告朔日?因为天上没有这个月。闰月了,为什么说天上没有这个月?因为这个月不是平常的月份。‘犹’字是什么意思?它是用来表示通融可以算了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注解

许僖公:许僖公,指许国的一位君主,僖是谥号,用于追忆其德行。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鲁国大夫,季孙是姓氏,行父是其名。

陈:陈,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晋:晋,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晋侯讙:晋侯讙,晋国君主,讙是谥号。

公子遂:公子遂,鲁国公子。

阳处父:阳处父,晋国大夫。

狄:狄,古代北方民族,与华夏族相邻。

射姑:射姑,晋国大夫,狐射姑的简称。

君:君,指晋国的君主。

朔:朔,指每月的第一天,古代以朔日为每月的开始。

闰月:闰月,指农历中为了调整与太阳年周期不一致而增加的月份。

非常月:非常月,指非正常月份,即闰月。

犹:犹,表示类似、还是的意思,此处用于表示虽然闰月不是正常月份,但仍然按照正常月份的仪式进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评注

一、六年,春,葬许僖公。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六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春’字表明了季节,‘葬许僖公’则是对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叙述。‘葬’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许僖公’是逝者的身份,表明了这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整个句子简洁明了,传递出对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夏,季孙行父如陈。

此句记录了季孙行父在夏季前往陈国的事件。‘夏’字再次点明季节,‘季孙行父’是出发者的姓名,‘如陈’则表明了目的地。这句话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当时人物的活动轨迹。

三、秋,季孙行父如晋。

此句与第二句类似,记录了季孙行父在秋季前往晋国的事件。秋季的提及,与春季形成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季孙行父的出行,可能涉及外交或其他政治活动。

四、八月乙亥,晋侯讙卒。

此句记录了晋侯讙在八月乙亥日去世的事件。‘八月乙亥’是具体的日期,‘晋侯讙’是去世者的身份。这句话简洁地传达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死信息。

五、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此句记录了公子遂在冬季十月前往晋国的事件。与前三句类似,通过季节和人物活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六、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此句记录了晋国杀害其大夫阳处父的事件。‘晋’字表明了地点,‘杀’字则揭示了事件的性质。这句话简洁而有力,点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七、晋狐射姑出奔狄。

此句描述了晋国狐射姑出奔狄国的事件。‘晋’字再次表明了地点,‘狐射姑’是出奔者的姓名,‘出奔狄’则说明了其逃离的原因和目的地。这句话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射姑杀也。

这句话通过设问的方式,探讨了狐射姑出奔的原因。‘曷为’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射姑杀也’直接回答了问题,即狐射姑出奔是因为阳处父被杀。

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

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狐射姑为何要称国以杀。‘称国以杀’是指狐射姑以国君的身份对阳处父进行杀害。‘君漏言也’表明,这是由于国君的失误或泄露了消息。

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

这句话解释了国君为何会泄露消息。‘奈何’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君将使射姑将’表明,国君原本打算让狐射姑担任将领。

阳处父谏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于是废将。

此句记录了阳处父对国君的建议。‘谏’字表明了阳处父的忠言逆耳,‘射姑民众不说’说明狐射姑不受民众欢迎,‘不可使将’是阳处父对国君的建议。‘废将’则表明国君接受了阳处父的建议。

阳处父出,射姑入。

这句话描述了阳处父离开,狐射姑进入的场景。‘出’和‘入’字简洁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

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

此句记录了国君对狐射姑的告知。‘谓’字表明了国君的言语行为,‘言’字则引用了阳处父的话。

射姑怒,出刺阳处父于朝而走。

这句话描述了狐射姑的愤怒行为。‘怒’字表达了狐射姑的情绪,‘出刺’则表明了其采取的行动。‘于朝而走’则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狐射姑的逃离。

八、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此句描述了闰月不进行月告,但仍然在庙中朝拜的情况。‘闰月’是指农历中的闰月,‘不告月’则表明了不进行月告的原因。‘犹朝于庙’则说明了尽管不进行月告,但仍然在庙中进行朝拜。

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这句话解释了不进行月告的原因。‘何’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不告朔’是指不进行朔望告祭。

曷为不告朔?天无是月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不告朔的原因。‘曷为’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天无是月也’表明,因为天空中没有相应的月亮,所以不进行朔望告祭。

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

这句话解释了闰月为何不是通常所说的‘天无是月’。‘何以’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非常月也’表明,闰月与通常的月份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闰月视为‘天无是月’。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

这句话解释了‘犹’字的意义。‘犹者何’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通可以已也’表明,‘犹’字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通用的、可以停止的意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