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王正月。
二、夏四月。
三、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四、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五、乙酉,公子遂会伊雒戎,盟于暴。
六、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
不至复者何?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则其言如京师何?遂公意也。
何以不言出?遂在外也。
七、螽。
八、宋人杀其大夫司马。
九、宋司城来奔。
司马者何?司城者何?皆官举也。
曷为皆官举?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八年-译文
一、在第八年,春季的农历正月。
二、夏季的四月。
三、秋季的八月戊申日,天子去世。
四、冬季的十月壬午日,公子遂与晋国的赵盾会面,在衡雍举行盟约。
五、乙酉日,公子遂与伊雒戎人会面,在暴地举行盟约。
六、公孙敖前往京城,没有到达就返回。丙戌日,他逃到了莒国。为什么没有到达京城就返回了?没有到达京城就返回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不能让他前往。不能让他前往,那么他提到的京城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公子遂的意思。为什么不说他外出?因为他在外边。
七、发生蝗灾。
八、宋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司马。
九、宋国的司城逃亡到我们这里。
司马是什么官职?司城是什么官职?它们都是通过官职来称呼的。为什么都说它们是通过官职来称呼的?因为宋国已经三代没有大夫了,三代都是内部通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八年-注解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为一年之始,称为‘岁首’。
夏四月:指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
秋八月戊申:指秋季的第八个月,戊申为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天王崩:天王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天帝,崩即去世。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诸侯国君去世。
冬十月壬午:指冬季的第十个月,壬午为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公子遂:公子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公子。
晋赵盾:晋赵盾是晋国的一位贵族,曾任晋国的执政官。
衡雍:衡雍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伊雒戎:伊雒戎是指伊雒地区的戎族,戎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
暴: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公孙敖:公孙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京师:京师指的是国都,即国家的首都。
不至复:不至复即没有回来,这里指公孙敖没有到达京师。
内辞:内辞是指内部的话语,即私下里说的话。
奔莒:奔莒是指公孙敖逃跑到莒国。
螽:螽是蝈蝈的别称,这里可能是指蝈蝈的鸣叫。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人指的是宋国的人,司马是宋国的大夫。
宋司城来奔:宋司城指的是宋国的司城官,来奔即逃跑到其他国家。
司马: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
司城:司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城池的修建和维护。
官举:官举是指由官府推举或任命。
三世无大夫:三世无大夫指的是宋国连续三代没有设立大夫这一官职。
三世内娶:三世内娶是指宋国连续三代都在内部通婚,没有与其他国家通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王正月。
此句为《春秋》开篇,标志着记载历史的开始。‘八年’指鲁国历史中的第八年,‘春王正月’则表明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以正月为始。‘春王正月’的表述,体现了周代对时间节序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周王朝对天下诸侯的统一历法管理。此句简洁明了,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为后续的历史记载奠定了基础。
二、夏四月。
此句继续记录时间,‘夏四月’表明这是夏季的第四个月。与上句相似,此句再次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春秋》记载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夏四月,正值农事繁忙之际,此句可能暗示着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繁忙。
三、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此句记载了周天王的去世,‘秋八月戊申’具体指明了去世的日期。‘天王’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崩逝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大事,因此被特别记载。‘天王崩’的表述,体现了《春秋》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周代对天命观念的重视。
四、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此句记载了鲁国公子遂与晋国赵盾的会盟,‘冬十月壬午’指明了会盟的日期。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会盟,诸侯国可以达成某种协议或建立某种关系。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外交活动,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
五、乙酉,公子遂会伊雒戎,盟于暴。
此句记载了公子遂与伊雒戎的会盟,‘乙酉’是具体的日期。与上句类似,此句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伊雒戎可能是一个边疆民族,其与鲁国的会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互动。
六、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
此句记载了公孙敖前往京师,但未能返回,后来逃往莒国。‘不至复’意味着未能完成使命,‘奔莒’则表明了逃亡的行为。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和人物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同时也体现了《春秋》对个人命运的记载。
七、螽。
此句记载了螽的出现,‘螽’是一种昆虫。在古代,自然现象往往被视为天象的反映,因此螽的出现可能被视为某种征兆。此句反映了《春秋》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八、宋人杀其大夫司马。
此句记载了宋国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宋人杀害了其大夫司马。‘宋人’指宋国的人,‘司马’是宋国的大夫。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残酷。
九、宋司城来奔。
此句记载了宋国的司城逃亡至鲁国。‘宋司城’指宋国的司城,‘来奔’表示逃亡。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动荡和人物逃亡的现象,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司马者何?司城者何?皆官举也。曷为皆官举?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此段文字解释了‘司马’和‘司城’的含义,并说明了为什么这两个官职都是通过官举产生的。‘官举’是指通过官方选拔任命官员。此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官职任命的制度,同时也揭示了宋国政治的特殊性。‘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表明宋国在三代内没有任命过大夫,这可能是因为宋国实行了内娶制度,即国王将女儿嫁给贵族,从而巩固了王权。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史书对历史细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