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三、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
四、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五、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六、晋侯伐卫。
七、叔孙得臣如京师。
八、卫人伐晋。
九、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十、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髠。
十一、公孙敖如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元年-译文
第一年,春季,周王正月,鲁国的国君即位。
二月癸亥这一天,出现了日食。
周天王派叔服来参加葬礼。
他为什么来参加葬礼呢?是因为参加葬礼的礼仪。
夏季四月丁巳这一天,安葬了我们国君僖公。
周天王派毛伯来赐予鲁公命令。
赐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给予。命令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赋予我相应的官服。
晋国的国君攻打卫国。
叔孙得臣前往京城。
卫国人攻打晋国。
秋季,公孙敖在戚地与晋国的国君会面。
冬季十月丁未这一天,楚国的世子商臣杀害了他的国君。
公孙敖前往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一个朝代或一个君主登基的第一年。
春王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春王正月’即指春季的第一个月,也是一年的开始。
公:古代对诸侯或贵族的尊称,此处指某位君主。
即位:君主登基,开始统治。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常,往往与国家政治或君王德行有关。
天王:古代对周王的尊称。
叔服:周王的叔父,此处指某位叔父。
来会葬:指前来参加葬礼。
会葬礼:指参加葬礼的仪式。
夏四月丁巳:指夏历四月丁巳日,即农历四月的一个具体日期。
葬我君僖公:指安葬某位君主,’僖公’是这位君主的谥号。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周王派遣毛伯前来赐予某位公爵封号或命令。
锡:赐予,此处指赐予封号或命令。
命:命令,此处指封号或授予的职责。
加我服也:指加封的官职或服饰。
晋侯:晋国的君主。
伐卫:晋国出兵攻打卫国。
叔孙得臣:鲁国的一位大夫。
如京师:前往国都,此处指前往鲁国的国都。
卫人伐晋:卫国出兵攻打晋国。
秋:指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即农历七月到九月。
公孙敖:鲁国的一位大夫。
会晋侯于戚:在戚地与晋国的君主会面。
冬十月丁未:指冬历十月丁未日,即农历十月的某个具体日期。
楚世子商臣:楚国的太子商臣。
弒其君髠:杀害了自己的君主,’髠’是君主的名字。
如齐:前往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这一句标志着《春秋》记载的历史的开始,‘元年’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即位年份,‘春王正月’则表明了时间的起始点,即春季的第一个月。‘公即位’则说明了鲁国国君正式登基,这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力的交接和传承。‘公’在此处指代鲁国的君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主权力的尊重和重视。
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二月朔日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癸亥’是古代干支纪日中的日期,‘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与国家政治和君主权威有关,因此被详细记载。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重视和对天象的敬畏。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这句话中‘天王’指的是周王朝的君主,‘使’表示派遣,‘叔服’是派遣的人名,‘来会葬’则是指前来参加葬礼。这里的‘会葬’是一种礼仪,表明了周王朝对鲁国国君的尊重和对其地位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周王朝与鲁国之间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系。
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其言’即‘叔服’所说的话,‘来会葬’是叔服所说的内容,‘会葬礼也’则是对‘会葬’这一行为的性质进行说明,即这是一种礼仪。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国君僖公的葬礼发生在夏四月丁巳这一天。‘葬’是安葬的意思,‘我君僖公’则是对僖公的尊称。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主丧葬的重视,以及对君主地位的尊崇。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这句话描述了周天王派遣毛伯前来赐予鲁公某种命令。‘锡’在此处意为赐予,‘公命’则是指命令或指示。这一行为体现了周王朝对鲁国的控制和对鲁公的认可。
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锡’是赐予的意思,‘命’是命令,‘加我服’则是指赋予鲁公某种服饰或地位,以表明其身份和地位。
晋侯伐卫。
这句话记载了晋国国君率领军队攻打卫国的事件。‘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君主,‘伐’是进攻的意思,‘卫’是卫国的简称。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和争霸。
叔孙得臣如京师。
这句话描述了叔孙得臣前往周王朝的都城京师。‘叔孙得臣’是人名,‘如’是前往的意思,‘京师’指的是周王朝的都城。这一行为可能是为了朝见周王或处理某些政治事务。
卫人伐晋。
这句话记载了卫国人民对晋国的反击。‘卫人’指的是卫国的军队或人民,‘伐’是进攻的意思,‘晋’是晋国的简称。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这句话描述了公孙敖在秋季与晋国国君在戚地会面。‘秋’是季节,‘公孙敖’是人名,‘会’是会面的意思,‘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君主,‘于戚’是指地点戚地。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髠。
这句话记载了楚国的世子商臣在冬季十月丁未这一天杀害了他的君主髠。‘冬十月’是时间,‘丁未’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商臣’是世子的名字,‘弒’是杀害的意思,‘其君髠’是指被杀害的君主髠。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宫廷政变。
公孙敖如齐。
这句话描述了公孙敖前往齐国。‘公孙敖’是人名,‘如’是前往的意思,‘齐’是齐国的简称。这一行为可能涉及到外交使命或政治联盟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