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二、丁丑,作僖公主。

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作僖公主,何以书?讥。何讥尔?不时也。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也。

三、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

四、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敛。

五、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何以书?记异也。大旱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

六、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

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

七、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八、公子遂如齐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吉禘于庄公,讥。然则曷为不于祭焉讥?三年之恩疾矣,非虚加之也,以人心为皆有之。以人心为皆有之,则曷为独于娶焉讥?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其为吉者主于己,以为有人心焉者,则宜于此焉变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译文

一、两年后,春季的二月甲子日,晋侯和秦军战于彭衙,秦军大败。

二、丁丑日,立了僖公主。

立僖公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僖公立主祭。主祭有什么用?虞主用桑木,练主用栗木。用栗木的是藏主。立僖公主,为什么记录下来?是批评。批评什么?批评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合时宜?想要长期守丧却做不到。

三、三月乙巳日,和晋国的阳处父结盟。

这晋阳处父,为什么不姓晋?是因为避讳和大夫结盟。

四、夏季六月,公孙敖会合宋公、陈侯、郑伯、晋国的士縠,在垂敛结盟。

五、从去年十二月没有下雨,一直到秋季七月。

为什么记录下来?是为了记录异常。大旱作为灾害来记录,这次干旱也是干旱,为什么用异常来记录?因为大旱时日短而云彩成灾,所以用灾害记录。这次不雨时日长而没有灾害,所以用异常记录。

六、八月丁卯日,在大庙举行大事,升僖公。

大事是什么?是大祫。大祫是什么?是合祭。合祭是怎么做的?毁掉的庙主陈放在太祖庙,未毁的庙主都升到太祖庙,一起在太祖庙进食,五年再进行一次祭祀。升是什么意思?是提升。为什么说提升僖公?是批评。批评什么?批评逆祀。逆祀是怎么做的?先祭拜祖先,然后才是祖辈。

七、冬季,晋国、宋国、陈国、郑国攻打秦国。

八、公子遂去齐国纳聘礼。

纳聘礼没有记录,为什么记录下来?是批评。批评什么?批评在丧期纳聘。丧期过后才考虑婚事,如果在三年丧期内不考虑婚事,祭庄公时批评。那么为什么不在祭祀时批评?因为三年的恩情已经深重,不是随便加上的。认为人们都有这样的情感,那么为什么只在纳聘时批评?因为纳聘是大吉之事,不是寻常的吉事。纳聘之事主要是自己决定,认为有人心的人,应该在这个时候有所改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注解

晋侯:晋国的国君,即晋国的君主。

秦师:秦国的军队。

彭衙: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僖公主:指为晋僖公立的主祭。

虞主:古代祭祀时用桑木制作的祭器。

练主:古代祭祀时用栗木制作的祭器。

藏主:指用于藏放神主(祖先牌位)的祭器。

讥:古代指对不符合礼制的行为进行批评。

不时:不符合时令,不按规定的时辰或时间。

晋阳处父:晋国的大夫。

讳:避讳,指因避讳而避免提及。

宋公:宋国的国君。

陈侯:陈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晋士縠:晋国的大夫。

垂敛: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十有二月:即十二月。

大旱:严重的干旱灾害。

灾书:记载灾害的文书。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僖公:晋僖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大祫:古代的一种合祭仪式,即同时祭祀多位祖先。

太祖:古代祭祀时,指最早的祖先。

升:提升,这里指将僖公的牌位提升到太祖庙。

逆祀:祭祀时,先祭祖辈而后祭父辈,不符合礼制。

冬:冬季。

公子遂:晋国的一位公子。

纳币:古代婚礼中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

庄公:晋国的君主,即晋庄公。

禘: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晋国与秦国在彭衙的战争,秦师战败。‘春王二月甲子’中的‘春王’指的是春季的王者,即君主,‘甲子’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一天。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结果。‘秦师败绩’直接点明了战争的结局,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二、丁丑,作僖公主。

‘作僖公主’中的‘作’字意为‘建立’,‘僖公主’指的是为僖公建立公主。这句话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虞主用桑,练主用栗’说明了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祭品不同。‘用栗者,藏主也’进一步解释了用栗子作为祭品的意义。‘作僖公主,何以书?讥。何讥尔?不时也。’这里‘讥’字表示批评,‘不时’指的是不合时宜。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礼仪制度的不满。

三、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这里的‘讳’字表示避讳,‘不氏’即不称其姓氏。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礼仪中对大夫级别以下人物的避讳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

四、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敛。

这句话描述了公孙敖与其他诸侯国领导人会盟的情景,‘盟于垂敛’表明了会盟的地点。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联盟制度。

五、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这句话记录了从十二月到七月长时间不下雨的情况,‘何以书?记异也。’说明这是对异常天气的记录。‘大旱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这里对记录方式进行了说明,反映了古代对灾害的重视。

六、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

‘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这里解释了‘大事’的含义,即大祫,是一种合祭的仪式。‘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这里的‘升’指的是将僖公的神位提升,‘逆祀’则是对祭祀顺序的批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对祭祀顺序的严格规定。

七、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这句话描述了晋国、宋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秦国的情况,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

八、公子遂如齐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丧娶也。’这里‘纳币’指的是古代婚礼中的聘礼,‘讥丧娶’则是对在丧期举行婚礼的批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丧葬礼仪和婚姻礼仪的重视,以及对这些礼仪的严格遵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