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
踰年矣,何以谓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称王也。
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踰年即位,亦知天子之踰年即位也。
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于其封内三年称子也,踰年称公矣。
则曷为于其封内三年称子?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不可旷年无君。
缘孝子之心,则三年不忍当也。
毛伯来求金,何以书?讥。
何讥尔?王者无求,求金非礼也。
然则是王者与?曰:非也。
非王者则曷为谓之王者?王者无求,曰:是子也。
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无求,而求,故讥之也。
二、夫人姜氏如齐。
三、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四、辛丑,葬襄王。
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
五、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六、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七、晋人杀其大夫縠及箕郑父。
八、楚人伐郑。
九、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十、夏,狄侵齐。
十一、秋八月,曹伯襄卒。
十二、九月癸酉,地震。
地震者何?动地也。
何以书?记异也。
十三、冬,楚子使椒来聘。
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十四、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
兼之非礼也。
曷为不言及成风?成风尊也。
十五、葬曹共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毛伯来请求金子。毛伯是谁?是天子的大夫。为什么不说他是使者?因为当时还没有君主。已经过了一年,为什么还说没有君主?因为他即位了,但还没有称王。没有称王,怎么知道他已经即位了呢?因为诸侯国过了一年就会即位,所以我们也能知道天子过了一年也会即位。天子要过三年才能称王,所以我们也能知道诸侯在自己的封地过了三年才会称公。那么为什么在自己的封地过了三年才称公呢?因为民众和臣子不能一天没有君主,按照终始的道义,一年内不能有两个君主,不能长时间没有君主。按照孝子的心情,三年内不忍心担任君主。毛伯来请求金子,这是怎么记载的?是批评。批评什么呢?王者不应该有求,请求金子是不合礼节的。既然这样,那么他是不是王者呢?回答:不是。不是王者,为什么称他为王者?王者不有所求,所以说是‘这个公子’。他继承了文王的德行,遵守文王的法律,文王的法律不有所求,他却有所求,所以批评他。
二、夫人姜氏去了齐国。
三、二月,叔孙得臣去了京城。
四、辛丑日,埋葬了襄王。王者不记载葬礼,为什么这里要记载?因为当时没有及时记载,过时才记载,如果有我们的人去,就会记载。
五、晋国人杀了自己的大夫先都。
六、三月,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七、晋国人杀了自己的大夫縠和箕郑父。
八、楚国人攻打郑国。
九、公子遂与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许国人一起救援郑国。
十、夏天,狄国人侵犯齐国。
十一、秋天八月,曹国的国君曹伯襄去世。
十二、九月癸酉日,发生了地震。地震是什么?是地面震动。为什么记载它?是为了记录异常现象。
十三、冬天,楚国的楚子派椒来访问。椒是谁?是楚国的大夫。楚国没有大夫,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因为他们开始有了大夫。开始有了大夫,为什么没有姓氏?因为允许夷狄的人不只有一个姓氏。
十四、秦国人送回了僖公成风的葬服。为什么说僖公成风?是因为他同时提到了他们。同时提到他们是不合礼节的。为什么不说‘和成风’?因为成风地位尊贵。
十五、埋葬了曹共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九年-注解
毛伯:毛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这里指的是鲁国的毛伯。
天子:古代中国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即皇帝。
使:使者,指派遣的使者。
丧:指国君去世。
君:君主,指国家的统治者。
踰年:越过一年,指国君去世后超过一年。
称王:正式宣布成为国王。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统治者。
子:古代诸侯在其封地内自称的儿子。
公:古代诸侯在其封地内自称的公。
讥: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这里指对某行为的批评。
礼: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王者:指国王。
夫人:古代对诸侯妻子或皇帝妻子的尊称。
齐: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襄王: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君。
葬:安葬,指将死者安葬。
晋人:指晋国的人。
大夫:古代诸侯国的高级官员。
郑: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曹伯:曹国的君主。
僖公: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君。
襚:古代丧葬时用的衣物。
成风:僖公的妻子。
椒:楚国的官员。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归:归还,这里指送还。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记异:记录异常现象,如地震等。
聘:古代的一种外交活动,指派遣使者访问他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九年春,毛伯前来请求金。毛伯,即天子的官员,但此处未称其为使者,是因为当时正值国丧,尚未确立新君。‘踰年’一词,指的是超过一年,这里用来形容国丧已经超过一年。‘未君’则是指新君已经即位,但尚未称王。‘踰年即位’是诸侯国的惯例,因此可知天子也遵循此例。天子称王需三年,诸侯在封地内称子需三年,超过一年则称公。因此,毛伯来求金,是对天子不称王的讥讽。‘讥’字表明了作者对这一行为的批评态度。
二、夫人姜氏如齐。
此句叙述了夫人姜氏前往齐国的消息。‘如’字表示前往,‘齐’为国名。此句简洁明了,未涉及过多背景信息。
三、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此句记载了叔孙得臣在二月前往京师的事。‘二月’表明了时间,‘叔孙得臣’为人名,‘如’字表示前往,‘京师’指国都。
四、辛丑,葬襄王。
此句描述了辛丑日葬送襄王的事。‘辛丑’为干支纪年,‘葬’表示安葬,‘襄王’为人名。值得注意的是,王者通常不记载葬事,但此处却记载了,是因为当时的情况特殊,作者认为有必要记录这一事件。
五、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此句讲述了晋国杀害本国大夫先都的事件。‘晋人’指晋国人,‘杀’表示杀害,‘大夫’指官员,‘先都’为人名。
六、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此句记载了夫人姜氏从齐国返回的消息。‘三月’表明了时间,‘至’表示到达,‘自齐’表示从齐国回来。
七、晋人杀其大夫縠及箕郑父。
此句描述了晋国杀害本国两位大夫縠和箕郑父的事件。‘晋人’指晋国人,‘杀’表示杀害,‘縠’和‘箕郑父’均为人名。
八、楚人伐郑。
此句讲述了楚国进攻郑国的事件。‘楚人’指楚国人,‘伐’表示进攻,‘郑’为国名。
九、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此句描述了公子遂与其他国家的人联合救援郑国的事。‘公子遂’为人名,‘会’表示聚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分别指晋国、宋国、卫国、许国的人,‘救郑’表示救援郑国。
十、夏,狄侵齐。
此句讲述了狄人侵犯齐国的消息。‘夏’表示季节,‘狄’为民族名,‘侵’表示侵犯,‘齐’为国名。
十一、秋八月,曹伯襄卒。
此句描述了曹国国君曹伯襄去世的消息。‘秋八月’表明了时间,‘曹伯襄’为人名,‘卒’表示去世。
十二、九月癸酉,地震。
此句记载了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的事件。‘九月’表明了时间,‘癸酉’为干支纪日,‘地震’表示地震。
十三、冬,楚子使椒来聘。
此句描述了楚国国君楚子派遣椒前来聘问的事。‘冬’表示季节,‘楚子’指楚国的国君,‘使’表示派遣,‘椒’为人名,‘来聘’表示前来聘问。
十四、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此句讲述了秦国送还僖公成风的丧服的事。‘秦人’指秦国人,‘来归’表示送还,‘僖公成风’为人名,‘襚’表示丧服。
十五、葬曹共公。
此句描述了葬送曹共公的事。‘葬’表示安葬,‘曹共公’为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