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

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二、庚申,晋弒其君州蒲。

三、齐杀其大夫国佐。

四、公如晋。

五、夏,楚子、郑伯伐宋。

六、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七、公至自晋。

八、晋侯使士匄来聘。

九、秋,杞伯来朝。

十、八月,邾娄子来朝。

十一、筑鹿囿。

何以书?讥。

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

十二、己丑,公薨于路寝。

十三、冬,楚人、郑人侵宋。

十四、晋侯使士彭来乞师。

十五、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

十六、丁未,葬我君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前。在春季的农历正月,晋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胥童。

二、在庚申这一天,晋国弑杀了他们的君主州蒲。

三、齐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国佐。

四、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

五、夏季,楚国的君主和郑国的君主联合攻打宋国。

六、宋国的鱼石重新回到了彭城。

七、鲁国的君主从晋国回来。

八、晋国的君主派士匄来访问。

九、秋季,杞国的君主前来朝见。

十、在八月,邾娄国的君主前来朝见。

十一、修建了鹿囿。为什么要记录这件事?是因为批评。批评什么?已经有了囿(园林),却又去修建。

十二、在己丑这一天,鲁国的君主在路寝(正室)去世。

十三、冬季,楚国人、郑国人入侵宋国。

十四、晋国的君主派士彭来请求援助军队。

十五、在十二月,仲孙蔑与晋国的君主、宋国的君主、卫国的君主、邾娄国的君主、齐国的崔杼在虚朾(地名)会盟。

十六、在丁未这一天,安葬了我们君主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注解

十八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八年,即鲁文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帝王以正月为岁首,称为‘王正月’。

晋杀其大夫胥童: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胥童,反映了当时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

庚申: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庚代表地支中的第七位,申代表地支中的第九位。

晋弒其君州蒲:晋国弑杀了自己的君主州蒲,弒通常指臣子杀害君主。

齐杀其大夫国佐:齐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国佐,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

公如晋: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可能是为了进行外交活动。

楚子、郑伯伐宋:楚国的君主和郑国的君主联合攻打宋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

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宋国的鱼石重新进入彭城,可能是指宋国在战乱后重新控制了彭城。

公至自晋:鲁国的君主从晋国返回,可能完成了某项外交使命。

晋侯使士匄来聘:晋国的君主派遣士匄前来访问,聘通常指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节。

杞伯来朝:杞国的君主前来朝见鲁国的君主,朝见是古代诸侯国之间的一种外交礼仪。

邾娄子来朝:邾娄国的君主前来朝见鲁国的君主,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筑鹿囿:建造鹿囿,囿是古代供帝王或贵族狩猎的园林。

讥: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通过批评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不满。

有囿矣,又为也:已经有了狩猎的园林,却还要建造,这是批评鲁国君主过于奢侈。

己丑: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己代表地支中的第六位,丑代表地支中的第二位。

公薨于路寝:鲁国的君主在路寝去世,薨是古代对君主或贵族去世的称呼,路寝是君主居住的地方。

楚人、郑人侵宋:楚国人、郑国人侵犯宋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晋侯使士彭来乞师:晋国的君主派遣士彭前来请求援助,乞师是指请求他国出兵援助。

十有二月:即十二月,十有二月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十二月。

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仲孙蔑与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在虚朾结盟,虚朾是当时的地名。

丁未: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丁代表地支中的第四位,未代表地支中的第十一位。

葬我君成公:安葬我们的君主成公,成公是鲁国的君主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八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春王正月’表明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正月为一年之始。‘晋杀其大夫胥童’则记录了晋国在这一年春季发生的重要事件,晋国大夫胥童被杀,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

二、庚申,晋弒其君州蒲。

此句记录了晋国君主州蒲被弒杀的事件,‘庚申’是干支纪日,表明具体日期。‘晋弒其君州蒲’揭示了春秋时期君主权力受到大夫挑战的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

三、齐杀其大夫国佐。

此句记载了齐国大夫国佐被杀的事件,‘齐杀其大夫国佐’表明了齐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干预。

四、公如晋。

此句中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如’表示前往。‘公如晋’表明鲁国君主前往晋国,这可能是为了参与晋国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是为了处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五、夏,楚子、郑伯伐宋。

此句描述了楚国和郑国联合进攻宋国的事件,‘夏’指夏季,‘楚子’和‘郑伯’分别指楚国的君主和郑国的君主。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发,以及大国对小国的侵略。

六、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此句说明了宋国鱼石重新回到彭城,‘彭城’是宋国的都城。这一事件可能涉及到宋国内部的政治变动或是对外战争的后果。

七、公至自晋。

此句表明鲁国君主从晋国返回,‘至’表示到达。这一句是对鲁国君主行踪的记录,也反映了鲁国与晋国之间的密切联系。

八、晋侯使士匄来聘。

此句描述了晋国君主派遣士匄前来访问,‘聘’是一种外交活动,表示友好访问。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互动。

九、秋,杞伯来朝。

此句说明了杞国的君主杞伯前来朝见鲁国君主,‘秋’指秋季。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朝贡制度,以及鲁国在当时的霸主地位。

十、八月,邾娄子来朝。

此句描述了邾娄国的君主前来朝见鲁国君主,‘八月’指具体的月份。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朝贡制度。

十一、筑鹿囿。

此句记录了鲁国君主建造鹿囿的事件,‘鹿囿’是一种供狩猎的园林。‘何以书?讥。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这里的‘讥’是对鲁国君主建造鹿囿这一行为的批评,认为君主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不应沉迷于个人享乐。

十二、己丑,公薨于路寝。

此句记录了鲁国君主在路寝去世的事件,‘己丑’是干支纪日,‘路寝’是君主居住的宫殿。这一事件标志着鲁国君主权力的更迭。

十三、冬,楚人、郑人侵宋。

此句描述了楚国和郑国联合侵略宋国的事件,‘冬’指冬季。这一事件再次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发。

十四、晋侯使士彭来乞师。

此句说明了晋国君主派遣士彭前来请求援助,‘乞师’表示请求军事援助。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

十五、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

此句描述了鲁国仲孙蔑与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在虚朾会盟的事件,‘十有二月’指具体的月份。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以及鲁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十六、丁未,葬我君成公。

此句记录了鲁国君主成公的葬礼,‘丁未’是干支纪日。这一事件标志着鲁国君主成公的去世,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对君主去世的重视和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