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二、三月乙巳,仲婴齐卒。

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归父使于晋而未反,何以后之?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弒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于是使婴齐后之也。

三、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同盟于戚。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公至自会。

四、夏六月,宋公固卒。

五、宋华元出奔晋。

六、宋华元自晋归于宋。

七、宋杀其大夫山。

八、宋鱼石出奔楚。

九、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爕、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娄人会吴于锺离。

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十、许迁于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二月,葬送了卫国的定公。

二、三月十五日,仲婴齐去世。仲婴齐是谁?是公孙婴齐。为什么称他为仲婴齐?因为他继承了哥哥的位置。为什么继承哥哥的位置还叫仲婴齐?因为继承别人位置的人被称为他的儿子。继承别人位置的人被称为他的儿子,那为什么还称他为仲?因为他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的。那么,婴齐是谁的后代?是他继承了归父的位置。归父出使晋国还未回来,为什么称他为归父的后代?因为叔仲惠伯是辅佐子赤的人,文公去世时,子赤年幼,公子遂对叔仲惠伯说:‘国君年幼怎么办?希望与你商议。’叔仲惠伯说:‘你辅助他,我抱着他,还有什么年幼的国君呢?’公子遂知道不能与他商议,就退下后杀了叔仲惠伯,篡位杀了子赤,立宣公为君。宣公去世,成公年幼,臧宣叔是相国。国君去世不哭泣,召集大夫们询问:‘以前叔仲惠伯的事情,是谁做的?’众大夫都纷纷回答:‘是仲氏做的,是这样的吗?’于是派人将归父的家眷遣送回去,然后才哭泣国君,表示哀悼。归父出使晋国,回来后,到达柽地,听说国君去世,家眷被遣送,他设帷帐哭泣,表示哀悼,然后返回晋国。鲁国人徐伤感到归父没有后代的遗憾,于是派婴齐来继承他的位置。

三、癸丑日,鲁公会见了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国世子成、齐国使者、邾娄人,在戚地结盟。晋侯抓住了曹伯,将他送回京城。鲁公从会上回来。

四、夏天六月,宋公去世。

五、宋国华元逃亡到晋国。

六、宋国华元从晋国回到宋国。

七、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山。

八、宋国鱼石逃亡到楚国。

九、冬天十一月,叔孙侨如与晋国士爕、齐国高无咎、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子鳅、邾娄人在锺离会合,共同会见吴国。为什么特别提到会见吴国?因为这是对外国的外交行动。为什么是对外国的外交行动?因为《春秋》记载本国的事务时是内部的,记载其他华夏族国家的事务时是外部的,记载夷狄国家的事务时则是外部的。王者想要统一天下,为什么用内外之辞来表述?这是因为从近处开始。

十、许国迁都到叶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解

十五:指周历的年份,周历以周王即位之年的第一年为元年,十五年即周王即位后的第十五个年头。

春王二月: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王指的是周王,二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

葬卫定公:葬指的是安葬,卫定公是卫国的国君。

仲婴齐:仲是古代的一种排行次序,婴齐是人的名字。

公孙婴齐:公孙是古代的一种姓,婴齐是人的名字。

为兄后:为兄后是指作为已故兄弟的后代继承其宗祀。

为人后者为之子:指作为他人后代的,被视同其子。

孙以王父字为氏:孙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的习俗。

归父:归父是人的名字。

叔仲惠伯:叔仲是古代的一种排行次序,惠伯是人的名字。

子赤:子赤是人的名字。

宣公:宣公是鲁国的国君。

成公:成公是鲁国的国君。

臧宣叔:臧宣叔是鲁国的大夫。

柽:柽是地名。

介:介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齐:齐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会:会指诸侯之间的会盟。

晋侯:晋侯是晋国的国君。

卫侯:卫侯是卫国的国君。

郑伯:郑伯是郑国的国君。

曹伯:曹伯是曹国的国君。

宋世子成:宋世子成是宋国的太子。

齐国佐:齐国佐是齐国的辅佐官员。

邾娄人:邾娄人是邾娄国的居民。

戚:戚是地名。

执:执指拘捕。

京师:京师指国都。

公:公指鲁国的国君。

夏六月:夏指夏季,六月是夏季的第六个月。

宋公固:宋公固是宋国的国君。

华元:华元是宋国的大夫。

山:山是宋国的大夫。

鱼石:鱼石是宋国的大夫。

吴:吴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锺离:锺离是地名。

殊会吴:殊会吴指特别与吴国会盟。

外吴:外吴指将吴国视为外部国家。

诸夏:诸夏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

夷狄:夷狄指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王者欲一乎天下:王者指古代的君主,一乎天下指统一天下。

外内之辞:外内之辞指区分内外国家的言辞。

许:许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叶:叶是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十有五年’表明了年份,’春王二月’则具体到了季节和月份,’葬卫定公’则说明了事件,即卫国的君主卫定公去世并被安葬。这句话简洁明了,展现了古文对时间与事件的精确描述,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尊重与记录。在古文化中,对时间的记载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时间的重视。

二、三月乙巳,仲婴齐卒。

此句继续记载了时间与事件,’三月乙巳’是具体的日期,’仲婴齐卒’则说明了事件,即仲婴齐去世。这里的’仲婴齐’是一个人名,’仲’字表明他在家族中的排行,这在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常见的命名方式。此句反映了古文对人物去世的记录,同时也体现了对家族世系的关注。

三、三月乙巳,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

这段文字是对’仲婴齐’这个名字的解释。’者何’是古文中常见的疑问句式,用于询问事物的性质或原因。’公孙婴齐’是’仲婴齐’的全名,’为兄后也’则解释了为什么称为’仲婴齐’,即因为他是作为兄长之后而得此名。这里体现了古文对人物命名方式的解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四、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仲婴齐’名字的由来,’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意味着作为他人后代的儿子,因此被称为’仲婴齐’。这里的’为人后者’指的是继承他人后代的人,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继承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五、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

这句话解释了’仲’字的含义,’孙以王父字为氏也’意味着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这种命名方式在古代文化中非常普遍,它不仅体现了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血缘关系的重视。

六、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

这句话询问了’婴齐’继承的是谁的后代,’后归父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婴齐’继承的是他的父亲的后代。这里体现了古文对家族继承关系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秩序的重视。

七、归父使于晋而未反,何以后之?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

这段文字讲述了’归父’未能返回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归父使于晋而未反’说明了’归父’出使晋国但未能返回,’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介绍了叔仲惠伯的身份,’文公死,子幼’则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即文公去世,留下的儿子年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则记录了公子遂与叔仲惠伯的对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年幼时的政治权力的担忧。

八、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弒子赤而立宣公。

这句话记录了叔仲惠伯对公子遂的回应,以及公子遂采取的行动。叔仲惠伯表示愿意辅助年幼的君主,而公子遂则意识到与叔仲惠伯合作不可行,于是采取了杀叔仲惠伯并弒子赤而立宣公的行动。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同时也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九、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

这句话描述了宣公去世后,成公年幼的情况以及臧宣叔成为相国。’君死不哭’表明了成公的冷漠,’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则说明了成公对叔仲惠伯事件的询问,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政治事件的关注。

十、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

这句话记录了诸大夫对成公询问的回答以及成公的反应。’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表明了诸大夫对叔仲惠伯事件的看法,’于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则说明了成公对叔仲惠伯家人的处理和对宣公的哀悼。

十一、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

这段文字描述了归父出使晋国返回后得知宣公去世的反应。’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表明了归父对宣公去世的悲痛,’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则说明了归父的后续行动,即返回家中哀悼并最终离开。

十二、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于是使婴齐后之也。

这句话讲述了鲁人对归父无后感到悲痛,并因此让婴齐继承归父的后代。这里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族延续和血脉传承的重视。

十三、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同盟于戚。

这句话记录了癸丑年,鲁国与晋国、卫国、郑国、曹国、宋国、齐国和邾娄国在戚地结盟的事件。’同盟于戚’表明了各国之间的联合,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外交关系和联盟。

十四、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公至自会。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抓捕曹伯并将其送回京师的事件,以及鲁国君主从盟会返回的情况。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

十五、夏六月,宋公固卒。

这句话记录了宋公固去世的事件,’夏六月’表明了时间,’宋公固卒’则说明了事件。这里体现了古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

十六、宋华元出奔晋。

这句话描述了宋华元逃离宋国并前往晋国的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动荡和人物迁徙。

十七、宋华元自晋归于宋。

这句话讲述了宋华元从晋国返回宋国的事件,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人物迁徙的复杂性。

十八、宋杀其大夫山。

这句话记录了宋国杀害其大夫山的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

十九、宋鱼石出奔楚。

这句话描述了宋鱼石逃离宋国并前往楚国的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动荡和人物迁徙。

二十、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爕、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娄人会吴于锺离。

这句话记录了叔孙侨如与其他国家的人物在锺离会面的事件,’会吴于锺离’表明了会面的地点,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外交关系和联盟。

二十一、曷为殊会吴?外吴也。

这句话询问了为什么特别提到与吴国的会面,’外吴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因为吴国在当时被视为外族,所以特别提及其会面。

二十二、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吴国会被视为外族,’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表明了《春秋》这部史书对内外关系的定义,即本国为内,诸夏为内,夷狄为外。

二十三、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王者会使用内外之辞来描述关系,’王者欲一乎天下’表明了王者希望统一天下的愿望,’言自近者始也’则说明了这种描述方式是从近处开始,即从本国开始向外扩展。

二十四、许迁于叶。

这句话记录了许国迁都至叶地的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国家迁徙和地理变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