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

二、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

三、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四、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周公逃跑到晋国。

周公是什么人?他是天子的三公之一。王者没有自己的国土之外的地方,这里说他逃出来说明什么?说明他是从自己的领地逃出来的。

第二年,夏天,鲁国君主在沙泽与晋侯、卫侯会面。

第三年,秋天,晋国人在交刚打败了狄人。

第四年,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注解

周公:周公,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建立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子: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意为‘天之子’,代表天意统治天下。

三公:三公,古代官职名称,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古代皇帝身边的最高辅政大臣。

王者无外:王者无外,指君主不应有私心,应该以天下为公,不应有内外之分。

私土:私土,指个人或家族的领地。

公会:公会,古代指诸侯之间的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合作的重要形式。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君主。

卫侯:卫侯,指卫国的君主。

沙泽:沙泽,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狄: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交刚:交刚,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冬十月:冬十月,指农历的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十月。古代中国历法中,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农历十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十有二年’指的是周公出奔的年份,‘春’字则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周公出奔,即周公逃离了自己的封地,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周公作为天子之三公,地位尊贵,其出奔可能是因为政治斗争或个人原因。‘出奔晋’表明了周公逃离的地点是晋国,这也暗示了晋国在当时可能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明确了周公的身份。‘天子之三公’是指周朝的辅政大臣,地位仅次于天子,是周朝政治的核心人物。周公作为三公之一,其行为对于周朝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

此句是对周公出奔原因的进一步解释。‘王者无外’是指君王不应该有私心,而周公出奔则表明他离开了自己的私土,即封地。这里的‘私土’与‘公土’相对,‘公土’指的是国家的领土,‘私土’则是指个人或家族的领地。周公出奔,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人利益,选择为国家政治稳定考虑,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忠诚与责任。

二、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

此句描述了周公在夏季节与晋侯、卫侯在沙泽会面的情况。‘公会’指的是周公的会面,‘晋侯’和‘卫侯’分别是晋国和卫国的君主。沙泽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会面的地点。周公与晋侯、卫侯的会面,可能涉及政治联盟、外交关系等方面的事宜。

三、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此句记载了晋国在秋季击败狄国的战事。‘晋人’指的是晋国的军队,‘狄’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交刚’可能是战事发生的地点。晋国击败狄国,反映了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较强,同时也展示了周朝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军事竞争。

四、冬十月。

此句仅记录了时间,表明了接下来的事件发生在冬季的第十个月份。这一简短的记载,可能暗示了接下来将有重要事件发生,或者是记录了冬季的一些常规活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