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二、夏,公追戎于济西。
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为中国追也。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其言于济西何?大之也。
三、秋有蜮。
何以书?记异也。
四、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后,春天王的三月,发生了日食。
二、夏天,君主在济水西边追赶戎人。
此中并未提到‘伐’(攻打),为什么说‘追’?这是因为强调了我国君主亲自追击。此中并未提到有人攻打我国,那么为什么说‘我国被追击’?这是因为强调了我国君主在敌人尚未到达之前就已经开始防备。为什么说在济水西边?这是因为强调了我国君主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三、秋天出现了蜮(一种传说中的水怪)。
为什么记载这个?是为了记录这个不同寻常的事件。
四、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八年-注解
十有八年:十有八年,即十八年,表示时间的单位,用于指代具体的年份。
春王三月:春王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古代以王的月份来命名春季的月份。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地球上的部分地区出现日食。
公追戎于济西:公追戎于济西,公指国君,戎指敌军,济西是地名,此处指国君率军追击敌军至济西。
大其为中国追也:大其为中国追也,意为强调这是中国主动追击敌军的行为,是对中国军队行动的夸大。
为中国追何:为中国追何,为何说是中国追击敌军,强调中国军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意为强调敌军尚未到达,中国就已经做好了防备,表现出中国的警惕性和预见性。
其言于济西何:其言于济西何,指提到在济西这个地方,强调地点的重要性。
大之也:大之也,表示对某事进行夸大或强调。
秋有蜮:秋有蜮,蜮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能害人的小动物,此处指秋季出现了蜮。
何以书?记异也:何以书?记异也,为何要记录这件事情?因为这是不寻常的事情,是值得记载的异象。
冬十月:冬十月,指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此句出自《春秋》记载,是古代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日食的记录。‘十有八年’指的是鲁国的第十八年,‘春王三月’则表明了具体的时间是春季的第三个月。‘日有食之’指的是发生了日食的天文现象。这句话的赏析在于它简洁而准确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在古代,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被详细记录下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历史的重视。
二、夏,公追戎于济西。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夏季追击戎族的事件。‘夏’字点明了时间,‘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追戎于济西’则说明了事件的具体内容。‘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为中国追也。’这句话的赏析在于它揭示了古文中的修辞手法。‘未有言伐者’指的是之前没有提到‘伐’字,‘其言追何’则是在质疑这种表述方式。‘大其为中国追也’则是解释了这种表述的原因,即强调了鲁国国君主动出击,表现了鲁国的强大和自信。‘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要强调‘追’而不是‘伐’,是因为戎族尚未到达鲁国边境,鲁国就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这体现了鲁国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其言于济西何?大之也。’最后一句则是对地点‘济西’的强调,可能是因为济西是鲁国与戎族交战的关键地点,因此被特别提及。
三、秋有蜮。
这句话记载了秋季出现蜮的异象。‘秋’字表明了时间,‘有蜮’则是指出现了蜮这种生物。‘何以书?记异也。’这句话的赏析在于它解释了为何要记录这个事件。‘何以书’是在问为什么要记录,而‘记异也’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因为这是一个异常现象,记录下来以备后人参考。在古代,对异常现象的记录往往与占卜、预言等文化现象相关联,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对天意的敬畏。
四、冬十月。
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冬季的第十个月份。‘冬’字点明了季节,‘十月’则是指具体的月份。这句话的赏析在于它体现了《春秋》记载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在古代文献中,时间的记录往往以季节和月份为基准,这种表述方式既清晰又便于查阅。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重视,即使在简短的记载中也力求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