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二、夏,夫人姜氏如齐。
三、秋,宋人、齐人、邾娄人伐儿。
四、郑人侵宋。
五、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五年-译文
一、在十五年的春天,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鄄城会面。
二、在夏天,夫人姜氏去了齐国。
三、在秋天,宋国人、齐国人、邾娄国人联合攻打儿国。
四、郑国人侵犯宋国。
五、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五年-注解
齐侯: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君主,古代中国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地区。在春秋时期,齐侯是齐国的最高统治者。
宋公:宋公是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南部。
陈侯:陈侯是陈国的君主,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卫侯:卫侯是卫国的君主,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
郑伯:郑伯是郑国的君主,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会于鄄:会于鄄指的是这些诸侯国的君主在鄄地(今山东省鄄城县)会面。会面通常是为了协商政治、军事或外交事务。
夫人姜氏:夫人姜氏指的是某位君主或贵族的妻子,姜氏是姓氏,这里特指某位姜姓的女主人。
如齐:如齐表示夫人姜氏前往齐国。
宋人、齐人、邾娄人:宋人、齐人、邾娄人分别指宋国、齐国和邾娄国的百姓或军队。
伐儿:伐儿指的是对儿国的征伐。儿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具体位置不详。
郑人:郑人指的是郑国的百姓或军队。
侵宋:侵宋表示郑国对宋国进行侵略。
冬十月:冬十月指的是农历的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的十月。在古代中国,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以天干地支记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此句出自《春秋》经文,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春季,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以及郑国的国君在鄄地会盟的历史事件。‘十有五年’即十五年,古代计数习惯,‘有’字用于增加位数。‘春’字表明时间,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象征着希望与新生。‘齐侯’等诸侯之称,体现了当时诸侯分封制度下的政治格局。‘会于鄄’则表明会盟地点,鄄地为当时的一个政治中心,诸侯会盟于此,既是对鄄地政治地位的肯定,也是对会盟的重要性的强调。
二、夏,夫人姜氏如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夏季,鲁国的夫人姜氏前往齐国。‘夏’字表明时间,夏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与人物行动的描述形成对比。‘夫人姜氏’指的是鲁国的国君的妻子,‘如’字表示前往的动作。姜氏如齐,可能涉及政治联姻、外交交流等因素,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秋,宋人、齐人、邾娄人伐儿。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的秋季,宋国、齐国、邾娄三国联合进攻儿国。‘秋’字表明时间,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宋人、齐人、邾娄人’分别指代三个国家的军队,‘伐儿’表示进攻儿国。这场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以及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的冲突。
四、郑人侵宋。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某月,郑国入侵宋国。‘郑人’指郑国的军队,‘侵宋’表示入侵宋国。郑国与宋国之间的冲突,可能是由于领土争端、政治利益等原因引发的,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五、冬十月。
此句简短地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冬季十月份。‘冬’字表明时间,冬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与历史的沉淀相呼应。‘十月’是农历的月份,也是时间的一个节点。此句虽然简短,但记录了历史的一个时间点,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