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甲午,祠兵。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托不得已也。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
何言乎祠兵?为久也。
曷为为久?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
二、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
成者何?盛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
曷为不言降吾师?辟之也。
三、秋,师还。
还者何?善辞也。
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曰:师病矣。
曷为病之?非师之罪也。
四、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弒其君诸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八年-译文
八年春天,鲁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等待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春秋》记载‘次’而不言‘俟’,这里为什么还要说‘俟’?这是因为他们是在推辞,表示不得已。
‘祠兵’是什么意思?外出时称为‘祠兵’,回来时称为‘振旅’,这两种说法的礼节是一样的,都是指演习战斗。
为什么说‘祠兵’?是因为要长期准备。为什么要长期准备?我打算在甲午这一天,才开始在这里进行‘祠兵’的演习。
夏天,鲁国的军队和齐国的军队一起围攻成邑,成邑向齐国的军队投降。
‘成’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盛’。为什么称它为‘成’?是为了避讳同姓的灭亡。
为什么不说是我们的军队让他们投降?是为了避讳。
秋天,鲁国的军队返回。
‘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善辞’。这里说灭掉同姓的‘善’,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他们感到忧虑,说:‘军队疲惫了。’
为什么说军队疲惫了?这不是军队的过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八年-注解
师:古代军队的称呼,这里指鲁国的军队。
次:军队驻扎。
郎:地名,鲁国的一个地方。
陈人、蔡人: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甲午:古代干支纪日法,甲午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日期。
祠兵:祭祀军队,以示对军队的尊重和鼓励。
振旅:军队归来的仪式,表示军队的胜利。
礼:古代的礼仪制度。
久:时间久远,这里指等待的时间长。
成:古地名,这里指成邑。
讳:避讳,古代为了避讳皇帝或尊长之名,有时会用别字代替。
同姓:同一家族或同宗族的人。
降:投降。
还:返回,这里指军队返回。
善辞:好的言辞,这里指用恰当的言辞表达。
病:困苦,这里指军队处于困境。
齐无知:齐国的国君无知。
弒:杀害,这里指弒君。
诸儿:齐无知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八年-评注
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八年’指鲁国历史的第八年,‘春王正月’是古代历法中的时间标记,表明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师次’意为军队驻扎,‘郎’是地名。此句描述了鲁国军队在春正月驻扎在郎地,等待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到来。‘以俟’意为等待,‘陈人、蔡人’指的是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这一句体现了古代军事行动的周密规划和耐心等待的策略。
甲午,祠兵。
‘甲午’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祠兵’指的是祭祀军队,这里的‘祠’有祭祀之意,‘兵’指军队。祭祀军队是一种古代的军事仪式,通常在出征前进行,以祈求战争胜利和军队平安。此句中的‘祠兵’表明鲁国军队在甲午这一天进行了祭祀仪式,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托不得已也。
‘次不言俟’指的是在前面提到‘师次’时没有直接说‘以俟’,而是通过上下文来暗示等待。‘此其言俟何’是在询问这种表达方式的原因。‘托不得已也’表明这种表达方式是为了委婉地表达军队等待的无奈和被动,反映了古代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和外交考量。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
‘祠兵者何’是在询问‘祠兵’的具体含义。‘出曰祠兵,入曰振旅’说明‘祠兵’和‘振旅’是同一件事,只是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称呼。‘其礼一也’指出这两种称呼的礼仪是相同的,‘皆习战也’说明这些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和准备战争,体现了古代军队的军事训练和仪式的重要性。
何言乎祠兵?为久也。
‘何言乎祠兵’是在进一步探讨‘祠兵’的意义。‘为久也’表明进行‘祠兵’的目的是为了长时间的准备,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充分准备。
曷为为久?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
‘曷为为久’是在询问为什么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表明作者计划在甲午这一天进行‘祠兵’,说明这一天的选择对于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二、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
此句描述了夏季节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成国,最终成国投降给齐国的历史事件。‘夏’是季节,‘师’指军队,‘围成’意为包围成国,‘降于齐师’表示成国向齐国军队投降。这一句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冲突,以及战争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成者何?盛也。
‘成者何’是在询问成国的含义。‘盛也’表明成国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国家,这里的‘盛’指的是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是在询问为什么一个强盛的国家被称为‘成’。‘讳灭同姓也’解释了原因,表明这个称呼是为了避免提及同姓国家的灭亡,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同姓关系的重视和避讳。
曷为不言降吾师?辟之也。
‘曷为不言降吾师’是在询问为什么成国向齐国投降而不向鲁国投降。‘辟之也’解释了原因,表明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可能是因为成国认为向齐国投降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
三、秋,师还。
此句表明在秋季,鲁国的军队返回。‘秋’是季节,‘师还’指的是军队返回本国。这一句反映了古代军队行动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及战争结束后军队的撤回。
还者何?善辞也。
‘还者何’是在询问‘师还’的含义。‘善辞也’表明军队的返回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可能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或损失。
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曰:师病矣。
‘此灭同姓何善尔’是在询问为什么返回是一种好的策略。‘病之也’表明这是因为鲁国军队处于困境,‘师病矣’进一步说明了军队的困境,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和损耗。
曷为病之?非师之罪也。
‘曷为病之’是在询问为什么军队处于困境。‘非师之罪也’表明这种情况并非军队自身的过错,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困境。
四、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弒其君诸儿。
此句描述了冬季十一月癸未这一天,齐国发生的一场政治变革。‘冬十有一月’是具体的日期,‘癸未’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齐无知’指的是齐国的无知,‘弒’是杀害的意思,‘其君诸儿’指的是齐国的君主。这一句反映了古代政治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君主被弑的事件对国家稳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