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
王人者何?微者也。
子突者何?贵也。
贵则其称人何?系诸人也。
曷为系诸人?王人耳。
二、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
卫侯朔何以名?绝。
曷为绝之?犯命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三、秋,公至自伐卫。
曷为或言致会?或言致伐?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
卫侯朔入于卫,何以致伐?不敢胜天子也。
四、螟。
五、冬,齐人来归卫宝。
此卫宝也,则齐人曷为来归之?卫人归之也。
卫人归之,则其称齐人何?让乎我也。
其让乎我奈何?齐侯曰:‘此非寡人之力,鲁侯之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六年-译文
一、六年春天,三月的时候,周王的使者子突去救援卫国。
这里的‘王人’指的是什么?是指地位低微的人。‘子突’又是什么意思?是指地位高贵的人。既然是高贵的人,为什么称呼他为‘人’呢?因为他是王的使者。为什么说他是王的使者呢?因为他代表的是王。
二、夏天的六月,卫国的国君卫侯朔回到卫国。
卫侯朔为什么被称为‘朔’?因为他被废黜了。为什么被废黜?因为他违反了命令。为什么说他是‘入’?这是篡位的说法。
三、秋天,鲁国的国君从攻打卫国回来。
为什么有的地方说他是回来参加会盟?有的地方说他是回来攻打卫国?如果取得了胜利就说是回来参加会盟,如果没有取得胜利就说是回来攻打。卫侯朔回到卫国,为什么说是回来攻打?因为他不敢战胜天子。
四、螟虫灾害。
五、冬天,齐国人来归还卫国的宝物。
这些宝物原本属于卫国,那么齐国人为什么来归还呢?是因为卫国人归还了它们。既然卫国人归还了,为什么说是齐国人来归还的呢?这是因为他们向我们道歉。他们为什么向我们道歉呢?齐侯说:‘这不是我的力量,是鲁侯的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六年-注解
王人:指王的亲信或使者,这里特指王的使者。
子突:人名,这里指王的使者子突。
贵:指地位高,这里指子突的身份高贵。
系诸人:将某人的名字放在某类人之前,表示其属于这一类人。
王人耳:这里的’耳’是语气词,表示确认或强调。
卫侯朔:卫国的君主,’朔’是君主的名号。
绝:断绝,这里指卫侯朔被废黜,不再作为卫国的君主。
犯命:违反命令,这里指卫侯朔违反了君臣之礼。
篡辞:篡改言语,这里指卫侯朔篡改了事实,以掩盖其篡位的行为。
公:指鲁国的君主。
致会:到达并举行会盟,表示取得了胜利。
致伐:到达并进行讨伐,表示未能取得胜利。
得意:取得胜利。
不得意:未能取得胜利。
螟:螟虫,这里指发生虫害。
归:归还,这里指归还宝物。
宝:指珍贵的宝物。
让乎我:向我道歉或认错。
齐侯:齐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六年-评注
一、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六年’表明了历史背景,‘春王三月’则是对时间的具体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节气的重视。‘王人子突救卫’中的‘王人’指的是王室成员,‘子突’则是具体的人物,‘救卫’则表明了事件的性质。这里的‘王人’与‘子突’形成对比,突出了子突这一‘贵’者的身份,而‘救卫’则体现了其贵族的责任与担当。
王人者何?微者也。子突者何?贵也。贵则其称人何?系诸人也。曷为系诸人?王人耳。
这一段通过问答的方式,进一步解释了‘王人’和‘子突’的身份。‘微者也’与‘贵也’形成了对比,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系诸人也’表明了子突的身份是通过‘王人’这一集体来定义的,而‘王人耳’则是对‘王人’这一身份的强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
二、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
此句叙述了卫侯朔的行为,‘夏六月’是对时间的记录,‘卫侯朔入于卫’则是对事件的描述。‘入于卫’这一行为,按照常规理解,应该是卫侯朔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接下来的解释‘何以名?绝。’则表明这一行为具有特殊含义,‘绝’意味着卫侯朔的行为违背了常规,具有叛逆性质。
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犯命也。其言入何?篡辞也。
这段进一步解释了卫侯朔‘绝’的原因,即‘犯命’,也就是违反了天命或王命。‘篡辞’则是对卫侯朔入卫行为的贬义描述,表明其行为具有篡位篡权的嫌疑。
三、秋,公至自伐卫。
此句描述了鲁公从伐卫归来,‘秋’字点明了时间,‘公至自伐卫’则是对事件的叙述。‘伐卫’表明了鲁公的行动,‘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则是对鲁公行动目的的解释,体现了古代政治中胜利与失败的辩证关系。
曷为或言致会?或言致伐?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卫侯朔入于卫,何以致伐?不敢胜天子也。
这段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会有‘致会’与‘致伐’两种说法。‘得意致会’和‘不得意致伐’揭示了胜利与失败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不敢胜天子也’则是对鲁公伐卫原因的说明,表明鲁公的动机是维护天子的权威。
四、螟。
此句简单记录了一个自然现象,‘螟’指的是一种害虫,古人常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天意的显现。此句可能寓意着某种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或警示。
五、冬,齐人来归卫宝。
此句描述了齐人归还卫宝的事件,‘冬’字点明了时间,‘齐人来归卫宝’则是对事件的叙述。‘归宝’表明了宝物原本属于卫,现在被归还,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外交或政治上的考量。
此卫宝也,则齐人曷为来归之?卫人归之也。卫人归之,则其称齐人何?让乎我也。其让乎我奈何?齐侯曰:‘此非寡人之力,鲁侯之力也。’
这段进一步解释了齐人归还卫宝的原因。‘让乎我也’表明了卫人对于齐人归还宝物的感激之情,而齐侯的解释‘此非寡人之力,鲁侯之力也’则是对归还行为的一种合理化,可能是为了表明归还宝物并非出自齐侯的本意,而是受到了鲁侯的影响。这一段反映了古代外交中的礼仪与策略,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