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
二、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
三、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日食则曷为鼓用牲于社?求乎阴之道也,以朱丝营社,或曰胁之,或曰为闇,恐人犯之,故营之。
四、伯姬归于杞。
五、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
其言于社于门何?于社,礼也;于门,非礼也。
六、冬,公子友如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在二十五年春天,陈国的国君派他的女儿叔姬来求婚。
二、在夏天的五月癸丑这一天,卫国的国君卫侯朔去世。
三、在六月的辛未这一天,发生了日食,人们在社庙里用牲畜进行祭祀。为什么日食时要敲鼓并用牲畜祭祀呢?这是因为人们想要寻求阴间的道路,用朱红色的绳子围绕社庙,有人说这是在威胁,有人说这是为了遮挡,担心人们会触犯,所以进行这样的祭祀。
四、伯姬回到了她的祖国杞国。
五、在秋天,发生了大洪水,人们在社庙和门前用牲畜进行祭祀。这里说在社庙和门前,是什么意思呢?在社庙里祭祀是合乎礼节的;在门前祭祀则是不合礼节的。
六、在冬天,公子友前往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注解
二十有五年:表示公元前某年,’有’是’又’的通假字,表示年份。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
陈侯:陈国的国君,陈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使女叔来聘:派遣女叔前来进行婚聘或外交访问。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夏季。
五月:一年中的第五个月。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的干支。
卫侯朔:卫国的国君,朔是卫国的国君名。
卒:去世,指人去世。
六月:一年中的第六个月。
辛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的干支。
日有食之:日食,指太阳被月亮遮挡的现象。
鼓:击鼓,古代的一种仪式,用以表示紧急或警示。
用牲于社:在社庙中使用牲畜进行祭祀。
求乎阴之道也:寻求了解阴气的途径。
朱丝营社:用朱红色的丝线围绕社庙。
胁之:威胁之意,这里指警告人们。
为闇:为黑暗之意,这里指防止人们犯错误。
恐人犯之:担心人们触犯禁忌。
故营之:因此进行祭祀。
伯姬归于杞:伯姬回到杞国。
秋: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指秋季。
大水:指洪水,自然灾害。
公子友:鲁国的公子,名友。
如陈:前往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
此句记录了鲁国历史上一件外交事件。‘二十有五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即鲁隐公元年,表明这是一段确切的历史记录。‘春’字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季是古代中国农耕社会进行聘婚活动的季节。‘陈侯使女叔来聘’则揭示了事件的主体,陈侯派遣其女儿叔前来鲁国进行聘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政治联盟的常见做法。此句简洁明了,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婚姻的现实面貌。
二、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
此句记录了卫国的国君卫侯朔去世的事件。‘夏五月’和‘癸丑’是古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用以精确记录时间。‘卫侯朔卒’直接陈述了事件,表明卫侯朔在五月癸丑这一天去世。此句体现了古文简洁、直接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重视记录。
三、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日食则曷为鼓用牲于社?求乎阴之道也,以朱丝营社,或曰胁之,或曰为闇,恐人犯之,故营之。
此句描述了六月辛未朔日发生日食时,鲁国举行祭祀活动的情况。‘日有食之’说明发生了日食,古代中国认为日食是凶兆,因此要进行祭祀来消灾。‘鼓用牲于社’指的是在社庙中击鼓并献祭牲畜。‘求乎阴之道也’解释了祭祀的目的,即寻求阴间的道路,以安抚天象。‘以朱丝营社’和‘或曰胁之,或曰为闇’等表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和祭祀仪式的神秘主义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古文在叙述中融入解释说明的特点。
四、伯姬归于杞。
此句记录了伯姬回到自己的封国杞国的历史事件。‘伯姬’是鲁国的一位公主,‘归于杞’意味着她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此句简洁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公主归国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皇室成员婚姻和归国的关注。
五、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其言于社于门何?于社,礼也;于门,非礼也。
此句描述了秋季发生大水灾害时,鲁国在社庙和门前进行祭祀的情况。‘大水’表明了灾害的性质,‘鼓用牲于社于门’则说明了祭祀的地点。‘其言于社于门何’是在询问这样做的原因,‘于社,礼也;于门,非礼也’的回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规范和礼仪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灾害时期人们对天意的敬畏和对仪式的遵循。
六、冬,公子友如陈。
此句记录了鲁国公子友前往陈国的历史事件。‘冬’字点明了时间,‘公子友如陈’则直接说明了事件。此句简洁地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人员往来,也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外交活动时的直接性和简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