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原文
一、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
肆者何?跌也。
大省者何?灾省也。
肆大省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始忌省也。
二、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文姜者何?庄公之母也。
三、陈人杀其公子御寇
四、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
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
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五、冬,公如齐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亲纳币,非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译文
一、在二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举行了大型的省祭。
这里的‘肆’是什么意思?‘肆’就是‘跌’的意思。‘大省’又是什么?‘大省’是指大型的灾祭。为什么要在记载中提到‘肆大省’?是因为要批评。
批评的是什么?批评的是开始就忌讳举行灾祭。
二、在癸丑这一天,我们国家的君主文姜被安葬。
文姜是谁?她是庄公的母亲。
三、陈国的人杀死了他们的公子御寇。
四、在秋七月丙申这一天,鲁国的君主和齐国的贵族高傒在防地结盟。
齐高傒是谁?他是齐国的贵族大臣。为什么鲁国的君主会与这样地位低微的人结盟?因为他是君主。君主为什么不说自己的名字?是因为避讳与大臣结盟。
五、在冬天,鲁国的君主前往齐国纳聘礼。
纳聘礼的事情没有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因为要批评。批评的是什么?批评的是君主亲自纳聘礼,这是不符合礼制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注解
二十有二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有’在这里是通假字,相当于’又’,表示在二十年的基础上再加二年。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
肆大省:肆:通假字,意为’跌倒’,这里指鲁国发生了一次大的灾祸。大省:指重大的灾害。
癸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癸为天干之一,丑为地支之一,表示具体的年份。
葬我小君文姜:葬:埋葬。小君:指国君的配偶,这里指文姜。文姜:鲁国国君鲁庄公的母亲。
公子御寇:公子:古代贵族的子弟。御寇:人名。
秋七月丙申:秋七月:指秋季的第七个月,丙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表示具体的日期。
齐高傒:齐高傒:齐国的贵族,官至大夫。
公:公:指鲁国的国君。
纳币:纳币: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男方家向女方家赠送聘礼。
讥:讥:古汉语中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通过讽刺、批评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不满。
忌省:忌:忌讳。省:省略。这里指鲁国国君避讳与大夫盟誓。
讳与大夫盟也:讳:避讳。与大夫盟:与大夫结盟。这里指鲁国国君因为避讳而不直接提及与大夫结盟的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评注
一、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二十有二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一年,‘春王正月’则表明了这是一年的春季,按照古代中国的历法,春季是一年的开始,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肆大省’中的‘肆’字,根据古文解释,指的是‘跌’,即跌倒,这里可能是指自然界中的一种灾害现象,如地震、山崩等。‘大省’则是指严重的灾害。这句话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灾害,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后续的事件铺垫了背景。
‘肆者何?跌也。大省者何?灾省也。’
这两句是对‘肆大省’的具体解释,‘肆’解释为‘跌’,‘大省’解释为‘灾省’,即灾害的减少。这种解释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灾害的期待,希望灾害能够减少,社会能够恢复平静。
‘肆大省何以书?讥。’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肆大省’这一事件。接下来的‘讥’字表明,这是为了批评或讽刺某种现象。在这里,‘讥’指的是对‘始忌省’的批评,‘始忌省’可能是指人们开始忽视或轻视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何讥尔?讥始忌省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讥’的具体内容,即批评人们开始忽视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二、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君主文姜的葬礼。‘癸丑’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小君’指的是文姜的称号,‘葬’则是指举行葬礼。这句话通过记录文姜的葬礼,表达了对这位君主及其家族的尊重。
‘文姜者何?庄公之母也。’
这句话解释了文姜的身份,她是鲁国庄公的母亲,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姜在鲁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陈人杀其公子御寇
这句话记载了陈国发生的一件事件,即陈国的人民杀害了他们的公子御寇。这句话简洁地描述了事件,但并未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
四、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盟约。‘秋七月丙申’是具体的日期,‘及’表示双方,‘齐高傒’是齐国的贵大夫,‘盟于防’则是指双方在防地举行盟约。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
这句话解释了齐高傒的身份,他是齐国的贵大夫,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他在齐国政治中的地位。
‘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齐高傒会与鲁国的微者(即地位较低的人)结盟。‘公也’的回答表明,这是因为鲁国的君主亲自参与,使得这次盟约具有了重要性。
‘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鲁国的君主不直接提及自己的身份。‘讳’指的是避讳,‘与大夫盟’则是指与地位较低的人结盟。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身份和地位的重视,以及对君主身份的尊重。
五、冬,公如齐纳币。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君主亲自前往齐国纳币的事件。‘冬’表明了时间,‘公如齐’指的是鲁国的君主前往齐国,‘纳币’则是指献上彩礼,这是古代婚姻习俗中的一部分。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鲁国君主纳币的事件。接下来的‘讥’字表明,这是为了批评或讽刺某种现象。在这里,‘讥’指的是对‘亲纳币,非礼也’的批评,即认为君主亲自纳币不符合礼制。
‘何讥尔?亲纳币,非礼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讥’的具体内容,即批评君主亲自纳币这一行为不符合礼制,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