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原文

一、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曷为使卫主之?卫未有罪尔。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

二、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

三、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

四、冬,筑微。大无麦禾。

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五、臧孙辰告籴于齐。

告籴者何?请籴也。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

曷为以为臧孙辰之私行?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

一年不熟,告籴,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译文

一、二十八年春天,农历三月,甲寅日,齐国人攻打卫国,卫国人跟齐国人交战,卫国人被打败。

攻打时没有注明具体日期,为什么这里要注明日期?因为是在这一天到达。

战争中没有说攻打,这里为什么说攻打?因为是在到达的那一天。

春秋时期,被攻打的一方称为客,攻打的一方称为主,所以让卫国负责记载。

为什么让卫国负责记载?因为卫国没有罪。

战败的一方称师,卫国人为什么不说称师?因为没有得到军队。

二、夏四月丁未日,邾娄国的国君子琐去世。

三、秋天,楚国攻打郑国,鲁国的国君与齐国人、宋国人、邾娄国人一起救援郑国。

四、冬天,修筑城墙。大旱,没有麦子和稻谷。

既然已经看到没有麦子和稻谷,为什么先说修筑城墙,再说没有麦子和稻谷?这是避讳,因为是在荒年修筑城邑。

五、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

请求购买粮食是什么意思?就是请求购买。为什么不称为使者?因为这是臧孙辰的私人行为。

为什么认为是臧孙辰的私人行为?因为君子治理国家,必须要有三年的储备。如果一年收成不好,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注解

二十有八年:表示公元前某年,’有’是古代的’又’字,表示加法,’二十有八年’即二十八年。

春王三月: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王’指周王朝,’三月’即春季的第三个月。

甲寅: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甲’为天干之首,’寅’为地支之首,表示具体的年份和月份。

齐人:指齐国的百姓或军队。

卫人:指卫国的百姓或军队。

败绩:古代汉语中指战败,此处指卫国人战败。

伐不日:伐,征伐;不日,不注明具体日期。

至之日也:到了那一天。

战不言伐:战,战斗;不言伐,不说是征伐。

春秋: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此处指《春秋》这部书。

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在《春秋》中,发动战争的一方被称为客,被攻的一方被称为主。

使卫主之:让卫国负责记载。

卫未有罪尔:卫国没有罪。

败者称师:战败的一方被称为师。

未得乎师也:没有得到军队的完整。

夏四月丁未:夏季的第四个月,丁未为干支纪日。

邾娄子琐:邾娄国的一位王子。

荆伐郑:荆国攻打郑国。

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鲁国的国君召集齐、宋、邾娄三国的人来援助郑国。

冬:冬季。

筑微:在微地建筑。

大无麦禾:大,严重;无麦禾,没有麦子和稻谷。

讳:避讳,指避免提及不吉利的事情。

以凶年造邑也:因为是不吉利的年份而建造城邑。

臧孙辰:鲁国的一位大夫。

告籴:请求购买粮食。

使:派遣。

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认为这是臧孙辰个人的行为。

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君子治理国家,必须有三年的粮食储备。

一年不熟,告籴,讥也:如果一年粮食不丰收,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评注

一、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此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次战争。‘二十有八年’表明了事件的年份,‘春王三月’则说明了具体的时间。‘甲寅’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齐人伐卫’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和动作。‘卫人及齐人战’描述了战争的双方,而‘卫人败绩’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概述。这一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体现了春秋时期史书的严谨性。

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

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伐不日’指的是没有特别说明伐的时间,‘此何以日’是在询问为什么没有说明。‘至之日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战争发生的那一天。‘战不言伐’是在问为什么战争不用‘伐’字,‘此其言伐何’是在问这里为什么又用了‘伐’字。这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史书的叙事手法,即注重事件的连续性和前后关联。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卫国会被称为‘主’。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伐者’即进攻的一方被称为‘客’,而‘被伐者’即防守的一方被称为‘主’。这里卫人作为被伐的一方,因此被称为‘主’。这种称呼体现了春秋时期对战争双方的尊卑观念。

曷为使卫主之?卫未有罪尔。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卫人会被称为‘主’。‘曷为使卫主之’是在问为什么卫国会成为‘主’,‘卫未有罪尔’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因为卫国没有犯下任何罪行,所以被视为‘主’。

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卫国在败绩的情况下没有被称为‘师’。‘败者称师’表明在战争中败北的一方通常被称为‘师’,‘卫何以不称师’是在问为什么卫国不被称为‘师’。‘未得乎师也’则解释了原因,即卫国没有能够组成一支完整的军队,因此不能被称为‘师’。

二、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

这一段记载了邾娄国国君子琐的去世。‘夏四月丁未’表明了时间,‘邾娄子琐卒’则是事件本身。这段文字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史书的纪实性。

三、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

这段文字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次多国战争。‘秋’表明了时间,‘荆伐郑’说明了事件的主要冲突,‘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则表明了其他国家对这一冲突的介入。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和战争的多变性。

四、冬,筑微。大无麦禾。

这段文字记录了冬季的一些事件。‘冬’表明了时间,‘筑微’指的是修建微邑,‘大无麦禾’则说明了农业收成的情况。‘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先提到修建微邑,后提到农业收成的问题,即因为当时正处于凶年,修建微邑可能是为了应对灾荒。

五、臧孙辰告籴于齐。

这段文字记录了臧孙辰向齐国请求粮食援助的事件。‘臧孙辰告籴于齐’直接说明了事件,‘告籴者何?请籴也’解释了‘告籴’的含义,即请求粮食。‘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则说明了为什么不用‘使’字,即因为这是臧孙辰个人的行为。‘曷为以为臧孙辰之私行?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讥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是臧孙辰个人的行为,即因为君子治理国家时应该有长期的粮食储备计划,而臧孙辰在粮食不充足时请求援助,是不符合君子治国理念的。

这段古文通过简短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关系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以及各国的政治策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