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桓公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此之桓国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公一陈佗也。

二、祭叔来聘。

三、夏,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

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

四、荆人来聘。

荆人何以称人?始能聘也。

五、公及齐侯遇于谷。

六、萧叔朝公。

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

七、秋,丹桓宫楹。

何以书?讥。何讥尔?丹桓宫楹,非礼也。

八、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九、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我贰也。鲁子曰:‘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鲁国国君从齐国回来。

桓公的盟会没有确定日期,他的会盟也没有按时举行,这是对桓公的信任。那么桓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桓公处境危险。危险在哪里呢?是因为鲁国国君陈佗。

二、祭叔前来访问。

三、夏天,鲁国国君去齐国观看社祭。鲁国国君从齐国回来。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批评。批评什么?是因为诸侯越过国界去观看社祭,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四、荆国人前来访问。

荆国人为什么被称为‘人’?是因为他们刚开始进行访问。

五、鲁国国君与齐侯在谷地相遇。

六、萧叔来朝见鲁国国君。

萧叔谈论朝见鲁国国君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鲁国国君当时在国外。

七、秋天,鲁国国君对桓宫的楹柱进行了粉刷。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批评。批评什么?是因为粉刷桓宫的楹柱,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八、冬天,十一月,曹伯射姑去世。

九、十二月甲寅日,鲁国国君与齐侯在扈地会盟。

桓公的盟会没有确定日期,这次会盟为什么记载了日期?是因为对桓公表示担忧。担忧什么?是因为我们鲁国对桓公的忠诚有所保留。鲁国子贡说:‘我们鲁国对桓公的忠诚有所保留,并不是桓公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有三年:表示公元前549年,’有’是’又’的通假字,用于表示年份的延续。

春:指春季,古代按季节来划分年份和月份。

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文公。

至:到达。

齐:指齐国,鲁国的邻国。

桓公:齐国的国君,此处指齐桓公。

盟:结盟,指诸侯之间签订盟约。

不日:没有指明具体日期。

其会不致:指会盟没有按期举行。

信之也:表示对会盟的延迟表示信任。

此之桓国何以致:这里的齐国为什么会这样?

危之也:认为这是危险的。

何危尔:有什么危险呢?

公一陈佗也:是因为鲁国的国君陈佗。

祭叔:鲁国的一位大夫。

来聘:前来访问。

夏:指夏季。

如齐观社:到齐国去观看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何以书:为什么记录这件事?

讥:表示批评。

诸侯越竟观社:诸侯越过国界去观看祭祀活动。

非礼也:这是不合礼制的。

荆人:楚国人。

称人:称呼对方。

始能聘也:表示楚国人刚开始能够进行访问。

公及齐侯遇于谷:鲁文公和齐桓公在谷地相遇。

萧叔:鲁国的一位大夫。

朝公:朝见国君。

其言朝公何:他说的朝见国君是什么意思?

公在外也:因为国君在外。

秋:指秋季。

丹桓宫楹:用红色涂料涂饰桓宫的梁柱。

十有一月:指农历十一月。

曹伯:曹国的国君。

射姑:曹伯的名字。

卒:去世。

十有二月甲寅:指农历十二月甲寅日。

公会齐侯盟于扈:鲁文公和齐桓公在扈地会盟。

桓之盟不日:齐桓公的盟约没有指明日期。

此何以日:为什么这次会盟记录了日期?

我贰也:因为我们有二心。

鲁子:鲁国的一位大夫。

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我们的二心不是因为他们,而是我们自己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在二十三年春天从齐国返回鲁国的情景。‘二十有三年’是古文中的纪年方式,表明时间的准确性。‘公至自齐’则简洁地描绘了国君的归途,同时也暗示了国君在外地的经历可能对他的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桓公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此之桓国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公一陈佗也。

此段分析了桓公未能按时举行盟会的原因。‘桓公之盟不日’指盟会没有按期举行,‘信之也’表明这是出于信任。‘此之桓国何以致?危之也’则是分析原因,认为这是出于对桓国的担忧。‘公一陈佗也’指出了具体的原因,即鲁国国君陈佗的问题,这表明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二、祭叔来聘。

这句话记录了祭叔前来访问的情景。‘祭叔来聘’中的‘聘’字表明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为,体现了古代礼制中的外交礼仪。

三、夏,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

这段描述了鲁国国君在夏季前往齐国观看社祭仪式,并在之后返回。‘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通过问答的方式,作者表达了对这一行为的批评,认为诸侯越境观社是不合礼制的。

四、荆人来聘。

此句简述了荆国使者前来访问的事件。‘荆人何以称人?始能聘也。’通过提问,作者强调了荆国使者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称呼对方,表明了古代外交中对于礼仪的重视。

五、公及齐侯遇于谷。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国君与齐侯在谷地相遇的事件。这一事件可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具体的背景和原因在文中并未详细说明。

六、萧叔朝公。

此句描述了萧叔前来朝见鲁国国君的情况。‘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通过提问,作者暗示了国君不在国内,这可能是因为国君在外地处理国家大事。

七、秋,丹桓宫楹。

这句话记录了秋季对桓宫的装饰行为。‘何以书?讥。何讥尔?丹桓宫楹,非礼也。’通过问答的方式,作者再次表达了对这一行为的批评,认为装饰宫殿是不合礼制的。

八、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此句描述了曹伯射姑在冬季去世的事件。‘十有一月’是古文中的纪月方式,表明了时间的准确性。

九、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国君在十二月甲寅日与齐侯在扈地举行盟会的事件。‘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我贰也。’通过问答的方式,作者指出这次盟会之所以记录日期,是因为鲁国对齐国的忠诚有所保留,这反映了当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鲁子曰:“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则进一步说明了鲁国对齐侯的忠诚并非出于被迫,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