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原文

【经】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六月,邾人入鄅。

秋,葬曹平公。

冬,许迁于白羽。

【传】

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竈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曰:“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国迁其可乎?”子产曰:“雖可,吾不足以定迁矣。”及火,里析死矣,未葬,子产使舆三十人,迁其柩。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寘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书焚室而宽其征,与之材。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

宋、卫皆如是。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

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焉,遂入之,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邾庄公反鄅夫人,而舍其女。

秋,葬曹平公。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说学。归以语闵子马。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原氏其亡乎?”

七月,郑子产为火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灾,礼也。乃简兵大蒐,将为蒐除。子大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其庭小。过期三日,使除徒陈于道南庙北,曰:“子产过女而命速除,乃毁于而向。”子产朝,过而怒之,除者南毁。子产及冲,使从者止之曰:“毁于北方。”

火之作也,子产授兵登陴。子大叔曰:“晋无乃讨乎。”子产曰:“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既,晋之边吏让郑曰:“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郑之有灾,寡君之忧也。今执事撊然授兵登陴,将以谁罪?边人恐惧,不敢不告。”子产对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灾,君之忧也。敝邑失政,天降之灾。又惧谗慝之间谋之,以启贪人,荐为敝邑不利,以重君之忧。幸而不亡,犹可说也。不幸而亡,君虽忧之,亦无及也。郑有他竟,望走在晋。既事晋矣,其敢有二心?”

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许于郑,仇敌也,而居楚地,以不礼于郑。晋、郑方睦,郑若伐许,而晋助之,楚丧地矣。君盍迁许?许不专于楚。郑方有令政。许曰‘余旧国也’,郑曰‘余俘邑也’,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国不可小,许不可俘,仇不可启。君其图之。”楚子说。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译文

【经】

十八年春天,周历三月,曹国的君主曹伯须去世。

夏天五月壬午日,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发生了火灾。

六月,邾国的人侵入了鄅国。

秋天,安葬了曹平公。

冬天,许国迁都到了白羽。

【传】

十八年春天,周历二月乙卯日,周朝的毛得杀死了毛伯过,并取代了他的位置。苌弘说:“毛得必定会灭亡,因为这是昆吾成熟的日子,奢侈是导致灭亡的原因。而毛得却在王都中奢侈无度,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天五月,火星在黄昏时出现。丙子日,刮起了风。梓慎说:“这是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后,火灾会发生吗?”戊寅日,风更大了。壬午日,风势非常猛烈。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了火灾。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库房观望,说:“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了火灾。”几天后,各国都来报告火灾。裨竈说:“如果不听我的话,郑国还会发生火灾。”郑国人请求采纳他的建议。子产不同意。子大叔说:“宝物是用来保护人民的。如果有火灾,国家几乎会灭亡。可以挽救灭亡,你为什么舍不得呢?”子产说:“天道遥远,人道近在眼前,我们无法触及天道,又怎么能知道呢?裨竈怎么能知道天道?他不过是多说了几句,难道不会偶尔说中吗?”于是没有采纳裨竈的建议,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郑国在火灾发生前,里析告诉子产说:“将会有大灾难,人民会震动,国家几乎会灭亡。我自身也会灭亡,无法幸免。国家迁都可以吗?”子产说:“虽然可以,但我没有能力决定迁都。”等到火灾发生时,里析已经去世了,还没有下葬,子产派了三十辆车,迁走了他的灵柩。火灾发生后,子产在东门辞别了晋国的公子和公孙。他让司寇驱逐新来的客人,禁止旧客人出宫。他让子宽、子上巡视各个屏障,直到大宫。他让公孙登迁移大龟。他让祝史将主祏迁移到周庙,向先君报告。他让府人、库人各自警戒自己的职责。商成公警戒司宫,将旧宫人迁出,安置在火灾无法波及的地方。司马、司寇列队在火灾的道路上,执行火灾的救援。城下的人,五人一列登上城墙。第二天,他让野司寇各自保护自己的征召。郊人帮助祝史在国北清除火灾,向玄冥、回禄祈祷,向四鄘祈求。他记录被烧毁的房屋并宽免其税收,给予他们材料。三天内哭泣,国家不进行市场交易。他让行人向诸侯报告。

宋国、卫国也都这样做了。陈国没有救火,许国没有吊唁灾难,君子因此知道陈国、许国会先灭亡。

六月,鄅国人收割稻子。邾国人袭击了鄅国。鄅国人准备关闭城门,邾国的羊罗抓住了他们的首领,于是进入了鄅国,俘虏了所有人并带回了邾国。鄅子说:“我没有地方可去了,只能跟随家人去邾国。”邾庄公归还了鄅夫人,但留下了她的女儿。

秋天,安葬了曹平公。前往的人见到了周原伯鲁,与他交谈,发现他不喜欢学习。回来后告诉了闵子马。闵子马说:“周朝会乱吗?必定有很多这样的说法,然后影响到那些大人物。大人物担心失去权力而迷惑,又说,可以不学习,不学习没有害处。没有害处就不学习,那就随便了。这样一来,下级就会凌驾于上级之上,能不乱吗?学习,就像种植,不学习就会衰落,原氏会灭亡吗?”

七月,郑国的子产因为火灾的缘故,举行了盛大的社祭,向四方祓禳,消除火灾,这是合乎礼制的。于是他简选士兵进行大蒐,准备进行蒐除。子大叔的庙在道路的南边,他的寝宫在道路的北边,庭院很小。过了三天,他让除徒在道路南边的庙北边列队,说:“子产经过你们时命令迅速清除,然后向你们的方向毁掉。”子产上朝时经过,非常生气,清除的人向南毁掉。子产到达冲地,让随从制止他们说:“向北方毁掉。”

火灾发生时,子产授兵登上城墙。子大叔说:“晋国会不会来讨伐我们?”子产说:“我听说,小国忘记防守就会危险,何况有灾难呢!国家不能小看,因为有防备。”不久,晋国的边境官员责备郑国说:“郑国有灾难,晋国的君主和大夫们不敢安居,卜筮奔走观望,不惜牺牲玉器。郑国的灾难,是我们君主的忧虑。现在你们执事竟然授兵登上城墙,是要怪罪谁呢?边境的人感到恐惧,不得不报告。”子产回答说:“像您说的那样,我们国家的灾难,是君主的忧虑。我们国家失政,天降灾难。又担心谗言和阴谋,引发贪婪的人,对我们国家不利,加重君主的忧虑。幸好没有灭亡,还可以解释。如果不幸灭亡,君主即使忧虑,也无济于事。郑国有其他边境,希望投奔晋国。既然已经事奉晋国,怎么敢有二心呢?”

楚国的左尹王子胜对楚子说:“许国对郑国是仇敌,却居住在楚国的土地上,对郑国无礼。晋国、郑国关系和睦,如果郑国攻打许国,晋国帮助它,楚国就会失去土地。您为什么不迁走许国?许国不会专属于楚国。郑国现在有良好的政令。许国说‘我们是旧国’,郑国说‘我们是俘虏的城邑’,叶在楚国,是方城外的屏障。土地不能轻易改变,国家不能小看,许国不能被俘虏,仇敌不能引发。您要考虑一下。”楚子很高兴。冬天,楚子派王子胜将许国迁到析地,实际上是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注解

曹伯须:曹国的君主,名须,曹平公的继任者。

宋、卫、陈、郑灾:指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的火灾。

邾人入鄅:邾国的人入侵鄅国。

曹平公:曹国的君主,名平,曹伯须的父亲。

许迁于白羽:许国迁都至白羽。

毛得:周朝的大臣,杀毛伯过而代之。

苌弘:周朝的大臣,预言毛得必亡。

梓慎:郑国的占卜师,预言火灾。

裨竈:郑国的占卜师,预言郑国将再次发生火灾。

子产:郑国的政治家,拒绝使用裨竈的建议。

里析:郑国的大臣,预言国家将有大灾。

原伯鲁:周朝的大臣,闵子马与之交谈。

闵子马:周朝的大臣,批评原伯鲁不学无术。

王子胜:楚国的大臣,建议楚子迁许国。

楚子:楚国的君主,接受王子胜的建议迁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君主的去世、国家的火灾、战争和迁都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中提到的火灾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也被视为天命的象征。梓慎和裨竈的预言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担忧。子产拒绝使用裨竈的建议,显示了他对天命的怀疑和对人道的重视。

子产在火灾中的应对措施,如迁柩、辞客、巡屏、徙龟等,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他的行为不仅保护了国家的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闵子马对原伯鲁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问的重视。他认为不学无术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和灭亡,强调了学问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王子胜建议楚子迁许国,显示了楚国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对外交策略的重视。迁都不仅是为了保护许国,也是为了维护楚国的利益和安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策略。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