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

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夏,蔡朝吴出奔郑。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冬,公如晋。

【传】

十五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涖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涖事,籥入而卒,去乐卒事,礼也。

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曰:“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逐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曰:“余唯信吴,故寘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曰:“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翦其翼也。”

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

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適,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冬,公如晋,平丘之会故也。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译文

【经】

十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吴国的君主夷末去世。

二月癸酉日,在武宫举行祭祀。

祭祀时,叔弓去世,因此停止了音乐和祭祀活动。

夏天,蔡国的朝吴逃奔到郑国。

六月丁巳日,发生了日食。

秋天,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

冬天,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

【传】

十五年春天,准备在武公庙举行禘祭,告诫百官。梓慎说:“禘祭的那天,可能会有灾祸。我看到红黑色的凶兆,这不是祭祀的吉兆,而是丧事的征兆。这可能会在主持祭祀的人身上应验。”二月癸酉日,举行禘祭,叔弓主持祭祀,结果在祭祀过程中去世,停止了音乐和祭祀活动,这是符合礼仪的。

楚国的费无极嫉妒朝吴在蔡国的地位,想要除掉他。于是对朝吴说:“君主只信任你,所以把你安排在蔡国。你已经年长了,却还处在下位,这是耻辱。你一定要争取更高的地位,我会帮助你请求。”又对朝吴的上司说:“君主只信任朝吴,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你们这些人都不如他。而你们却在他之上,这不是很难吗?如果不早做打算,必定会遭遇灾难。”夏天,蔡国人驱逐了朝吴。朝吴逃奔到郑国。君主愤怒地说:“我只信任朝吴,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如果没有朝吴,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你们为什么要赶走他?”费无极回答说:“我难道不想留住朝吴吗?但我早就知道他与众不同。朝吴在蔡国,蔡国必定会迅速崛起。赶走朝吴,是为了削弱蔡国的力量。”

六月乙丑日,周王的太子寿去世。

秋天八月戊寅日,周王的穆后去世。

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包围了鼓城。鼓城的人请求献城投降,穆子不同意。左右的人说:“军队不费力气就能得到城池,为什么不接受呢?”穆子说:“我听叔向说过:‘喜好和厌恶不偏离正道,民众就知道该怎么做,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如果有人献城投降,这是我所厌恶的。别人献城来,我为什么要喜欢呢?如果奖赏我所厌恶的行为,那我对所喜欢的行为又该如何呢?如果不奖赏,那就是失信,怎么能保护民众呢?有能力就前进,没有能力就后退,量力而行。我不能因为想要城池而接近奸诈之人,那样损失会更多。”于是让鼓城的人杀死叛徒并加强守备。包围鼓城三个月后,鼓城的人请求投降,穆子让他们的人民出来,说:“你们还有食物和脸色,继续修缮你们的城池吧。”军吏说:“得到城池却不占领,让民众劳苦,军队疲惫,怎么向君主交代?”穆子说:“我正是为了向君主交代。得到一座城池却让民众懈怠,那要城池有什么用?城池是用来换取懈怠的,不如保持原有的状态。换取懈怠没有好结果,放弃原有的状态不吉利。鼓城的人能侍奉他们的君主,我也能侍奉我的君主。遵循正义不偏离,喜好和厌恶不偏离正道,城池可以得到,民众也知道正义所在,愿意效死命而没有二心,这不是很好吗!”鼓城的人报告说食物耗尽,力量用尽,然后才占领了城池。攻下鼓城后返回,没有杀一个人,带着鼓城的君主鸢鞮回国。

冬天,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是为了参加平丘的会盟。

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前往周朝,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葬礼结束后,除去了丧服,用文伯宴请,用鲁国的酒壶斟酒。周王说:“伯氏,诸侯都有用来镇抚王室的器物,晋国却没有,这是为什么?”文伯向籍谈拱手,回答说:“诸侯受封时,都从王室接受了明器,用来镇抚他们的社稷,所以能向王室进献彝器。晋国地处深山,与戎狄为邻,远离王室。王室的威灵无法到达,忙于应付戎狄,哪有时间进献器物?”周王说:“叔氏,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弟弟,他难道没有分到器物吗?密须的鼓,和他的大路,是文王用来大蒐的。阙巩的甲,是武王用来克商的。唐叔接受了这些器物,安置在参虚,匡正了戎狄。后来襄王的两路,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接受了这些器物,拥有了南阳的田地,安抚征讨东夏,这不是分到的吗?有功劳而不废弃,有业绩而记载,用土地来奉养,用彝器来安抚,用车服来表彰,用文章来显明,子孙不忘,这就是所谓的福。福祚不降临到叔父身上,又在哪里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作为大政,所以称为籍氏。到了辛有的两个儿子董之,晋国于是有了董史。你,是掌管典籍的后代。为什么忘了呢?”籍谈无法回答。宾客退出后,周王说:“籍父恐怕没有后代了吧!数典而忘祖。”

籍谈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叔向说:“周王恐怕不会有好结果。我听说,所乐的事情必定会有结果。现在周王以忧为乐,如果最终以忧结束,不能说是好结果。周王一年之内有两次三年的丧事,却在这时用丧事宴请宾客,又要求彝器,以忧为乐太过分了,而且不合礼仪。彝器的到来,是因为有嘉奖的功绩,而不是因为丧事。三年的丧事,即使尊贵也要服丧,这是礼仪。周王虽然没有服丧,却过早地宴乐,也不合礼仪。礼仪,是周王的大经。一举而失两礼,就没有大经了。言语用来考察典籍,典籍用来记载经义,忘记经义而多言举典,又有什么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注解

禘:古代祭祀祖先的一种大祭,通常在宗庙中进行,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赤黑之祲:祲指不祥的云气或气氛,赤黑之祲意味着有灾难或不幸的预兆。

叔弓: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此处指其在祭祀活动中突然去世。

籥: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于祭祀或庆典中。

蔡朝吴:蔡国的公子朝吴,因政治斗争被迫出奔郑国。

日有食之:指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鲜虞:古代的一个部落或小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鼓:古代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籍谈:晋国的大夫,负责礼仪和文献。

彝器:古代用于祭祀的青铜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文本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宗教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首先,文本中提到的禘祭是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体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礼仪的重视。叔弓在祭祀中的突然去世,被视为不祥之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敏感和解释。

蔡朝吴的出奔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楚费无极的权谋手段和对朝吴的陷害,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朝吴的出奔也反映了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剧。

晋荀吴伐鲜虞和围鼓的军事行动,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领土扩张。穆子对鼓人叛变的处理,体现了古代军事领袖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他拒绝利用叛变来获取城池,强调诚信和正义,这种道德立场在古代战争中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籍谈与周王的对话,揭示了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和礼仪的重要性。周王对晋国未能贡献彝器的责备,反映了王室对诸侯国的期望和控制。籍谈的回答则显示了晋国的地理和政治现实,以及其对王室礼仪的尊重和遵守。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斗争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