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原文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二、夏,师次于成。

三、秋七月,齐人降鄣。

鄣者何?纪之遗邑也。

降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尽也。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

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七、齐人伐山戎。

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译文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三十年春天,周历的正月。

二、夏,师次于成。

夏天,军队驻扎在成地。

三、秋七月,齐人降鄣。

秋天七月,齐国人攻占了鄣地。鄘者是什么?是纪国的遗留城邑。降之者是什么?是攻占它。攻占它为什么不说攻占?是为了避讳齐桓公。对外攻占的城邑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是因为这件事已经彻底完成了。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八月癸亥日,安葬了纪国的叔姬。对外国夫人的葬事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是因为有所隐瞒。为什么隐瞒?因为她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所以只是将她葬在叔的地方。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九月庚午初一,发生了日食,祭祀社神时使用了牲畜。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冬天,鲁国国君和齐桓公在鲁国的济水边相遇。

七、齐人伐山戎。

这里提到的齐侯是指齐桓公,为什么称他为‘人’?是因为要贬低他。为什么贬低?子司马子说:‘大概是因为他太过急躁了!’这应该是一场战争,为什么不说战争?因为《春秋》中对待敌对国家时才说战争,而齐桓公与戎狄,只是驱逐他们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注解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春季的开始,’王正月’则是指周王朝的正月,具有官方的时间标准意义。

师:军队,此处指某国的军队。

次:驻扎,停留。

成: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齐人:齐国人,指齐国的居民。

降:使…投降,此处指齐国人使鄘国投降。

鄘:地名,鄘国是纪国的遗邑。

取:夺取,此处指齐国夺取了鄘国。

讳:避讳,指避免直接提及敏感或不吉利的事情。

外:指国外,此处指齐国的行为。

夫人:指国君的妻子,此处指纪国国君的妻子。

葬:安葬,埋葬。

隐:隐瞒,此处指对某事的记载进行了隐瞒。

叔姬:人名,纪国国君的女儿。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鼓:击鼓,此处指举行仪式时击鼓。

牲:牺牲,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社:土地神庙,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公:指鲁国的国君。

齐侯:齐国的国君。

遇:相遇,此处指两国国君相遇。

鲁济:地名,鲁国的济水。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贬:降低等级或地位,此处指对齐侯的称呼降低了。

子司马子:人名,春秋时期的人物。

蹙:困窘,为难。

敌:敌人,此处指与鲁国敌对的国家。

驱:驱逐,此处指桓公驱逐戎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评注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这句话标志着《春秋》纪年的开始,以‘春王正月’作为纪年的起始,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节点的重视。‘春王正月’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尊重和顺应。‘春’代表四季之首,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王正月’则是对周王朝正朔的认同,体现了对中央集权政治的尊重。

二、夏,师次于成。

‘夏’字在此处指的是夏季,‘师’指军队,‘次’为驻扎。这句话描述了军队在夏季驻扎在成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现实。‘师次’一词,既体现了军事行动的严肃性,也反映了军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秋七月,齐人降鄣。

‘降鄣’意味着鄘国被齐国所灭。鄘国是纪国的遗邑,‘降’字的使用体现了对被征服者的贬低。‘取之’与‘降之’的区别在于,‘取之’通常指主动攻取,而‘降之’则带有被迫的意味。‘为桓公讳也’表明了这种降服行为是为了避讳齐桓公的名讳,反映了当时对名讳的重视。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外夫人不书葬’表明,按照当时的礼制,外姓的夫人去世并不记载其葬礼。然而,此处却记载了纪叔姬的葬礼,说明纪国已经灭亡,其夫人也失去了原来的身份。‘隐之也’表明这一记载是对历史事实的隐晦处理,‘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则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释。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日有食之’指的是日食现象,古人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国家或君王的警示。‘鼓用牲于社’则是古人应对日食的一种仪式,通过祭祀社神来祈求上天免灾。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和宗教信仰的结合。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公及齐侯遇于鲁济’描述了鲁国国君与齐桓公在鲁济相遇的情景。‘遇’字的使用表明这是一次非正式的会面,可能涉及政治或军事方面的交流。‘鲁济’作为会面的地点,可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两国之间的边界。

七、齐人伐山戎。

‘齐人伐山戎’反映了春秋时期边疆战争的常态。‘齐侯’与‘人’的并称,表明齐桓公在此次行动中的领导地位。‘贬’字的使用,则是对山戎这一部族的贬低,体现了当时对边疆民族的歧视。‘驱之尔’表明齐桓公对山戎的态度,即将其视为需要驱赶的敌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