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二、公及齐大夫盟于暨。
公曷为与大夫盟?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
三、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
纳者何?入辞也。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齐小白入于齐。曷为以国氏?当国也。其言入何?篡辞也。
四、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五、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曷为伐败?复雠也。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复雠者在下也。
六、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其取之何?内辞也;胁我,使我杀之也。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
七、冬,浚洙。
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曷为畏齐也?辞杀子纠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齐国人杀死了无知。
二、鲁庄公和齐国的官员在暨地结盟。
鲁庄公为什么和大夫结盟?因为齐国没有君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称呼君主的名字?这是因为鲁庄公忌讳和大夫结盟,使得结盟看起来像是众人共同的行为。
三、夏天,鲁庄公攻打齐国以迎接公子纠回国。‘纳’是什么意思?是进入的意思。为什么说攻打?因为攻打的同时也意味着要迎接他回国。‘纠’是什么意思?是指公子纠。为什么不称他为公子?因为在君主面前臣子应该直呼其名。齐小白进入齐国。为什么用国名来称呼他?因为他掌握了国家的权力。为什么说‘进入’?这是篡位者的说法。
四、秋天,七月丁酉日,安葬了齐襄公。
五、八月庚申日,和齐军在干时交战,我们的军队大败。
内部记载不提败绩,这里为什么说败绩?是因为前面提到了攻打。为什么攻打会失败?是因为为了复仇。这是对大国的复仇,为什么让地位低微的人来复仇?因为鲁庄公。鲁庄公为什么不亲自复仇?因为他没有参与复仇的行动。为什么没有参与?因为复仇的责任在下面的人。
六、九月,齐国人抓捕了子纠并将其杀死。
‘抓捕’是什么意思?是内部的说法;是威胁我们,让我们杀了他。为什么称子纠为‘子纠’?因为他身份尊贵。他尊贵在哪里?因为他本应成为君主。
七、冬天,疏通洙水。
‘洙’是什么?是水。‘疏通’是什么意思?是加深它的深度。为什么加深它的深度?是因为害怕齐国。为什么害怕齐国?是因为齐国杀害了子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九年-注解
齐人:指居住在齐国的百姓,这里特指参与某项活动的齐国人。
无知:齐国的国君,名无知,因不明智而被杀。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庄公。
齐大夫:指齐国的官员。
盟:古代的一种宣誓忠诚的仪式,双方或多方在神前发誓,以约束彼此的行为。
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曷为:古汉语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
讳:避讳,指因避忌而避免提及。
夏:古代的季度之一,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纳纠:纳,接纳;纠,公子纠,齐国的公子。
齐小白:即齐桓公,名小白,后来成为齐国的国君。
入辞:进入时的言辞,这里指齐桓公进入齐国时的宣言。
伐:进攻,这里是鲁国对齐国的军事行动。
公子:古代对贵族子弟的尊称。
国氏:国君的姓氏,这里指齐国的国君。
篡辞:篡位时的言辞,这里指齐桓公篡位时的宣言。
葬:安葬,即埋葬。
干时: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师:军队。
败绩:军队战败。
内:指国君的亲信或内部人员。
子纠:公子纠的小名。
取之:取而代之,这里指齐国人取而代之公子纠。
子:古代对男性的尊称,这里指公子纠。
贵:尊贵,重要。
宜为君者也:应当成为国君的人。
冬:古代的季度之一,指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
浚洙:浚,疏通;洙,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水:河流、水流。
深之:使之加深。
畏齐:害怕齐国。
辞杀子纠:言辞中提到杀害公子纠的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这句话标志着春秋时期齐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动。‘九年’指的是鲁国历法中的第九年,‘春’表示时间,即春季。‘齐人杀无知’则揭示了无知作为齐国的国君被杀的事实。‘无知’作为人名,暗示了其作为君主的无能和昏庸,为后文齐国政治动荡的背景铺垫。
二、公及齐大夫盟于暨。
‘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齐大夫’则指齐国的贵族。‘盟于暨’表示鲁国君主与齐国的贵族在暨地结盟。‘公曷为与大夫盟?’这一问句揭示了鲁国君主与齐大夫结盟的原因,即‘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提出为何不直接提及国君的名字,回答是‘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这里反映了古代礼制中对于国君和贵族之间盟约的尊重和隐讳。
三、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
‘夏’指的是季节,‘公伐齐纳纠’说明鲁国君主出兵伐齐,目的是迎接公子纠回国。‘纳纠’中的‘纳’是迎接的意思,‘纠’是公子纠的名字。‘齐小白入于齐’则表明齐国的公子小白也回到了齐国。‘纳者何?入辞也’解释了‘纳’字的含义,‘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则反映了鲁国伐齐的真实目的并非真要纳纠。
四、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秋’、‘七月丁酉’是具体的时日,‘葬齐襄公’则说明齐襄公已经去世并被安葬。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齐襄公的丧事,体现了古代对于君主去世的重视和礼仪。
五、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八月庚申’记录了具体的日期,‘及齐师战于干时’描述了鲁国军队与齐军在干地发生战斗。‘我师败绩’直接点明了鲁国军队的失败。‘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说明在古文中通常不会直接说‘败’,而是通过上下文暗示。‘伐败也’解释了‘败绩’的含义,‘曷为伐败?复雠也’揭示了鲁国与齐国战斗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复仇。
六、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记录了齐国人将公子纠抓捕并杀害的事件。‘其取之何?内辞也’解释了‘取’字的含义,‘胁我,使我杀之也’则揭示了齐国人杀害公子纠的手段。‘其称子纠何?贵也’说明公子纠的身份尊贵,‘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进一步解释了公子纠为何尊贵,因为他有成为君主的资格。
七、冬,浚洙。
‘冬’、‘浚洙’描述了在冬季对洙水进行深挖的行为。‘洙者何?水也’解释了‘洙’的含义,‘浚之者何?深之也’说明了浚洙的目的,即加深洙水。‘曷为深之?畏齐也’解释了深挖洙水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齐国的威胁。‘曷为畏齐也?辞杀子纠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害怕齐国,是因为齐国杀害了公子纠,这成为了鲁国对齐国的畏惧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