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原文
一、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何以书?讥。
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
二、夏四月,薛伯卒。
三、筑台于薛。
何以书?讥。
何讥尔?远也。
四、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
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
五、秋,筑台于秦。
何以书?讥。
何讥尔?临国也。
六、冬,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译文
一、三十一年的春天,在郎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台。
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是为了批评。批评什么呢?批评的是君主亲自处理百姓的洗涤事宜。
二、夏天的四月,薛伯去世了。
三、在薛地建造了一座台。
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是为了批评。批评什么呢?批评的是君主建造台的行为过于远离百姓。
四、六月,齐国的国君前来献上战利品。
齐国是大国,为什么国君亲自来献战利品呢?是为了显示威慑。他是怎么威慑我们的呢?通过展示战旗并经过我们的国境。
五、秋天,在秦国建造了一座台。
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是为了批评。批评什么呢?批评的是君主在外国建造台的行为。
六、冬天,没有下雨。
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注解
三十有一年:指周历的第三十年,即周宣王第三十年。
春:春季,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通常指的是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筑台:建造高台,古代常用于祭祀、观天象或作为瞭望台。
郎:古代官名,此处可能指郎中,负责宫廷警卫或侍从。
何以书?:《春秋》中记载此事的原因。
讥:《春秋》中的“讥”通常指对某事的不满或批评。
何讥尔?:为什么批评这件事?
临民之所漱浣也:在百姓洗涤的地方建造台,可能指台址不适宜或对百姓生活造成不便。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通常指的是农历的四月至五月。
薛伯:薛国的国君。
远也:距离远,可能指薛国国君的去世与鲁国无关,但鲁国仍然记载,以示尊重。
六月:夏季的第六个月,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通常指的是农历的五月至六月。
齐侯:齐国的国君。
戎捷:战利品,此处指战胜戎狄所得的战利品。
威我也:以此威胁我。
旗获而过我也:用旗帜来示威,经过我国。
秋:秋季,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通常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到九月。
秦:秦国的国名。
临国:邻近的国家,此处指秦国。
冬:冬季,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通常指的是农历的十月到十二月。
不雨:没有下雨。
记异也:记录这一异常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评注
一、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此句描述了在周历三十一年春季,于郎地筑台的事件。‘筑台’在古代常用于祭祀、观测天文或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郎’在此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官职。‘何以书?讥。’这句话表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带有批评意味。‘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这里的‘漱浣’指的是人们清洁身体的行为,可能暗指官员不顾百姓疾苦,专注于个人或政治象征的建造,从而忽视了民众的基本需求。这一行反映了古代对官员德行的重视,以及对权力滥用和不公的批评。
二、夏四月,薛伯卒。
此句记录了薛伯在夏四月去世的事件。‘薛伯’可能指的是薛国的某位贵族或官员。‘卒’意为去世。这一行记录了古代历史中人物的生卒,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贵族或官员去世的重视。
三、筑台于薛。
这句话继续描述了在薛地筑台的事件。‘薛’在此指薛国。‘何以书?讥。’同样,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带有批评意味。‘何讥尔?远也。’这里的‘远’可能指的是薛国与鲁国相隔较远,因此鲁国对此事有所讥讽。这反映了古代国家间的关系和对外交礼仪的重视。
四、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此句描述了齐侯在六月来鲁国献上战利品的事件。‘齐侯’指齐国的君主。‘戎捷’意为战利品。‘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这里作者提出疑问,为何齐侯亲自来献战利品,原因可能是为了显示威慑力。‘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齐侯的威慑手段,即通过展示战利品来震慑其他国家。这一行反映了古代国家间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增强自身地位的做法。
五、秋,筑台于秦。
这句话描述了在秦国筑台的事件。‘秦’在此指秦国。‘何以书?讥。’作者再次对这一事件表示批评。‘何讥尔?临国也。’这里的‘临国’可能指的是秦国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或侵略行为。这反映了古代对国家间关系和战争行为的关注。
六、冬,不雨。
此句记录了冬季没有降雨的现象。‘何以书?记异也。’作者将这一自然现象记录下来,可能是因为它不符合常规,被视为异常。在古代,自然现象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与政治、社会现象相联系。‘不雨’可能被解读为天象异常,与国家政治或社会状况有关,因此被记录下来。这一行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重视,以及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