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

二、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

三、晋侯伐郑。

四、秋九月,楚子围宋。

五、葬曹文公。

六、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译文

十四年春天,卫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孔达。

夏天的五月壬申日,曹国的国君曹伯寿去世。

晋国的国君晋侯攻打郑国。

秋天的九月,楚国的国君楚子包围了宋国。

安葬了曹国的国君曹文公。

冬天,公孙归父在谷地与齐国的国君会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注解

十有四年:指十四年,即具体的年份。古文中‘有’字用于连接数字和名词,表示‘又’或‘再’,此处表示‘十四’。

春:指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时间大致为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卫:指卫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杀:指杀害,此处表示卫国对其大夫孔达进行了处决。

其大夫孔达:孔达是卫国的官员,‘其’字表示‘他的’或‘那个’,此处指孔达。

夏:指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时间大致为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指农历的五月份。

壬申: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壬为天干之一,申为地支之一,此处表示一个具体的日期。

曹伯寿:曹伯寿是曹国的国君,‘伯’是对诸侯王的尊称,‘寿’为其名。

卒:指去世,即死亡。

晋侯:晋侯是晋国的国君,晋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

伐:指讨伐,此处表示晋国对郑国进行了军事行动。

郑:指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

秋:指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时间大致为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九月:指农历的九月份。

楚子:楚子是楚国的国君,‘子’是对诸侯王的尊称。

围宋:围攻宋国,表示楚国对宋国进行了包围。

葬:指安葬,此处表示对曹文公进行了安葬。

曹文公:曹文公是曹国的国君,‘文’为其谥号。

冬:指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时间大致为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

公孙归父:公孙归父是鲁国的一个官员,‘公孙’是其姓氏,‘归父’为其名。

会齐侯于谷:会面并与齐国的国君在谷地相会,‘侯’是对诸侯王的尊称,‘谷’是地名。

齐侯:齐侯是齐国的国君,‘侯’是对诸侯王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

此句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件重大事件。‘十有四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14年,即公元前593年。‘春’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春季。‘卫杀其大夫孔达’则揭示了事件的主体和内容。孔达是卫国的官员,其被杀的原因可能涉及政治斗争、权力斗争或是个人恩怨。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激烈,官员被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残酷。‘杀’字的使用,强调了事件的严重性和暴力的性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紧张的政治斗争画面。

二、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

此句记载了曹国国君曹伯寿的去世。‘夏五月’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夏历的五月,即农历的五月初。‘壬申’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用于记录具体的日期。‘曹伯寿卒’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曹伯寿的去世,可能对曹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国君的去世往往伴随着权力的真空和继承问题,为后续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三、晋侯伐郑。

此句记载了晋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君主,‘伐’字表明了晋国对郑国采取了军事进攻的行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晋国作为当时的强国,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以扩张领土和影响力。‘伐郑’这一事件,反映了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关系。

四、秋九月,楚子围宋。

此句记载了楚国对宋国的围攻。‘秋九月’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秋季的九月。‘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君主,‘围宋’则说明了楚国对宋国采取了包围的军事行动。楚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可能源于领土争端、政治联盟或是其他原因。‘围’字的使用,强调了楚国的军事压力和宋国的困境,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五、葬曹文公。

此句记载了曹文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事件是关于丧葬的。曹文公是曹国的君主,其去世后举行葬礼,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君主去世的重视和对礼仪的遵守。葬礼的举行,也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和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六、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

此句记载了公孙归父与齐侯在谷地会面的情况。‘冬’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冬季。‘公孙归父’是鲁国的一位官员,‘会齐侯于谷’则说明了两人会面的地点和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频繁,会面是各国进行交流、结盟或解决争端的重要方式。‘谷’地可能是鲁国与齐国交界的一个地方,会面的举行,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互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