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二、夏,成周宣谢灾。
成周者何?东周也。
宣谢者何?宣宫之谢也。
何言乎成周宣谢灾?乐器藏焉尔。
成周宣谢灾何以书?记灾也。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
三、秋,郯伯姬来归。
四、冬,大有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晋国人灭亡了赤狄的甲氏部落和留吁部落。
夏天,成周(东周)宣布减免灾害。
成周指的是哪个地方?指的是东周。宣谢是什么意思?是指宣宫的谢恩。为什么说成周宣布减免灾害?因为乐器都藏在那里。为什么记载成周宣布减免灾害?是为了记录灾害。外来的灾害不记载,为什么这次记载了?因为这是新周(东周)的事情。
秋天,郯伯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冬天,这一年大丰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注解
十六年:指周历的十六年,古代中国以王年或帝年作为纪年,此处指周朝的某一年。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是古代中国农历的起始月份,即农历正月,古代帝王在正月举行祭天仪式,称为‘春王正月’。
晋人:指晋国的人,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灭赤狄甲氏及留吁:赤狄甲氏和留吁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和部落,晋国灭之,意味着晋国扩大了其势力范围。
夏:指夏历的夏季,即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成周:成周是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周朝东迁后的都城,也称为东周。
宣谢:宣谢是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王对自然灾害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乐器藏焉尔:焉指代成周,意为乐器藏于成周。
何以书:何以书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疑问句式,意为‘为什么记载’。
外灾不书:外灾指的是国内以外的灾害,古代文献中通常不记载。
新周:新周指的是周朝东迁后的时期,即东周时期。
秋:指夏历的秋季,即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郯伯姬来归:郯伯姬是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的君主,其女郯伯姬归国,可能是指郯伯姬回到自己的国家。
冬:指夏历的冬季,即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大有年:大有年是指丰收的年份,古代中国常用‘大有年’来形容粮食丰收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此句记载了晋国在十六年春正月时,成功灭掉了赤狄甲氏和留吁两个部族的历史事件。‘十有六年’指公元前645年,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时期史书的纪年方式,即以王年为基础,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则展现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国力,以及其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二、夏,成周宣谢灾。
‘夏’字在此处指夏季,即一年中的第三个月。‘成周’指的是东周,是周朝晚期的一个时期。‘宣谢’指的是宣王对灾害的宣告和应对。‘谢’在这里有‘感谢’、‘请求’之意,这里指的是宣王对天灾的应对措施。‘乐器藏焉尔’说明了成周在宣谢灾害时,将乐器收藏起来,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乐器的重视,以及灾害时期对礼乐制度的特殊处理。‘何言乎成周宣谢灾?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这段话解释了为何要记载这一事件,是因为它记录了新周时期的灾害应对,与外部的灾害不同,因此值得记录。
三、秋,郯伯姬来归。
‘秋’字指秋季,即一年中的第六个月。‘郯伯姬’是春秋时期郯国的一位公主,‘来归’意味着她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婚姻联姻关系,以及贵族女性的社会地位。郯伯姬的归来,可能是因为政治联姻的需要,也可能是个人原因,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四、冬,大有年。
‘冬’字指冬季,即一年中的最后三个月。‘大有年’是一个吉祥的词语,意味着这一年五谷丰收,人民生活富足。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丰收的庆祝。‘大有年’的记载,不仅是对当年农业生产的肯定,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