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公如齐。
公至自齐。
齐人归我济西田。
齐已取之矣,其言我何?
言我者未绝于我也。
曷为未绝于我?
齐已言取之矣,其实未之齐也。
二、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三、己巳,齐侯元卒。
四、齐崔氏出奔卫。
崔氏者何?
齐大夫也。
其称崔氏何?
贬。
曷为贬?
讥世卿,世卿非礼也。
五、公如齐。
五月,公至自齐。
六、癸巳,陈夏征舒弒其君平国。
七、六月,宋师伐滕。
八、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九、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十、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王季子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
其称王季子何?
贵也。
其贵奈何?
母弟也。
十一、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娄,取蘖。
十二、大水。
十三、季孙行父如齐。
十四、冬,公孙归父如齐。
十五、齐侯使国佐来聘。
十六、饥。
何以书?
以重书也。
十七、楚子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鲁国国君去访问齐国。国君从齐国回来。齐国人把济西的田地归还给了我们。齐国人已经说过要夺取这些田地了,他们对我有什么要求呢?他们对我说的话还没有在我这里断绝。为什么没有断绝呢?因为他们已经说过要夺取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从齐国运走这些田地。
二、夏四月丙辰日,发生了日食。
三、己巳日,齐国的国君齐惠公去世了。
四、齐国的崔氏家族逃亡到卫国。崔氏是谁?是齐国的官员。为什么称崔氏?这是在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这是在批评世袭的官职,世袭的官职是不合礼制的。
五、鲁国国君又去访问齐国。五月,国君从齐国回来。
六、癸巳日,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陈平国。
七、六月,宋国的军队攻打滕国。
八、公孙归父去齐国,为齐惠公安葬。
九、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曹国人联合攻打郑国。
十、秋天,周天子的王季子来访问我们国家。王季子是谁?是天子的官员。为什么称王季子?这是在尊称他。他为什么受尊称?因为他是天子的弟弟。
十一、公孙归父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夺取了蘖地。
十二、发生了大水灾。
十三、季孙行父去齐国。
十四、冬天,公孙归父又去齐国。
十五、齐国的国君派国佐来访问我们国家。
十六、发生了饥荒。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情?因为饥荒严重,所以要重点记录。
十七、楚国的国君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年-注解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国君主。
齐:指齐国的国君或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田:指田地,此处指济西的田地。
食:指日食,即日蚀,古代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君王的警示。
侯:指诸侯,古代对诸侯国君的尊称。
卒:指去世,去世的意思。
出奔:指逃亡,离开自己的国家。
大夫:指古代的官员,通常指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贬:指降低官职或地位,此处指对崔氏的贬低。
世卿:指世袭的贵族,世卿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世卿非礼即指世袭的贵族地位不符合礼制。
聘:指访问,古代国与国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访问。
天王:指周天子,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王季子:指周天子的弟弟,此处指王季子是周天子的亲弟弟。
帅师:指率领军队。
邾娄:指邾娄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蘖:指蘖菜,此处指邾娄国的一块地方。
大水:指洪水,古代常用来形容水灾。
季孙行父:指鲁国的一位大夫。
国佐:指齐国的辅佐大臣。
饥:指饥荒,食物短缺。
重书:指重要的事件,此处指饥荒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因此被记录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
此段文字记录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领土交换。‘十年’指鲁国纪年,‘春’为季节,‘公如齐’表示鲁国国君前往齐国。‘公至自齐’则说明鲁国国君已经从齐国返回。‘齐人归我济西田’反映了齐国人将济西田地归还给鲁国,这是两国间的一种外交手段,用以维护和平与友好关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鲁国与齐国在当时是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
二、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夏四月丙辰日发生日食的事件。‘日有食之’意为发生了日食,这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古代中国对日食的记录非常详细,这种记录对于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己巳,齐侯元卒。
此句记载了齐侯元去世的消息。‘己巳’为干支纪年,‘齐侯元’是齐国的国君。古代中国的君主去世被称为“崩”,而诸侯去世则称为“卒”,这里用‘卒’字,说明齐侯元是诸侯身份。
四、齐崔氏出奔卫。
此句描述了齐国的崔氏家族成员出奔到卫国的事件。‘崔氏’是齐国的世家大族,‘出奔’表示因政治原因逃离本国。‘卫’是另一个诸侯国,崔氏选择出奔到卫国,可能是为了寻求政治庇护。此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动荡和家族间的权力斗争。
五、公如齐。五月,公至自齐。
这段文字与前一段相似,再次记录了鲁国国君前往齐国的过程。‘公如齐’表示鲁国国君再次前往齐国,‘公至自齐’说明他已经从齐国返回。这种重复的记载可能表明鲁国与齐国之间有重要的外交活动或政治事件。
六、癸巳,陈夏征舒弒其君平国。
此句记载了陈国发生政变的事件。‘癸巳’为干支纪年,‘陈夏征舒’是陈国的官员,‘弒’意为杀害,‘其君平国’指的是陈国的国君。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
七、六月,宋师伐滕。
此句描述了宋国军队攻打滕国的战争。‘六月’为时间,‘宋师’指宋国的军队,‘伐’意为攻打,‘滕’是另一个诸侯国。这段文字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八、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此句记载了公孙归父前往齐国,为齐惠公举行葬礼的事件。‘公孙归父’是鲁国的人物,‘如齐’表示他前往齐国,‘葬齐惠公’说明他参与了齐惠公的葬礼。这段文字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九、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此句描述了晋国、宋国、卫国和曹国联合攻打郑国的战争。‘晋人’等指的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伐郑’表示他们攻打郑国。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和战争。
十、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此句记载了周天子派遣王季子前来鲁国的外交活动。‘秋’为季节,‘天王’指周天子,‘王季子’是周天子的使臣,‘来聘’表示前来访问。这段文字反映了周天子对鲁国的重视以及鲁国在周朝中的地位。
十一、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娄,取蘖。
此句描述了公孙归父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并取得胜利的事件。‘帅师’表示率领军队,‘伐’意为攻打,‘取’表示取得胜利。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
十二、大水。
此句简单记录了发生大水的自然灾害。‘大水’表示洪水泛滥,这是古代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十三、季孙行父如齐。
此句描述了季孙行父前往齐国的外交活动。‘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人物,‘如齐’表示他前往齐国。这段文字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十四、冬,公孙归父如齐。
此句与前一句相似,再次记录了公孙归父前往齐国的外交活动。‘冬’为季节,‘如齐’表示他前往齐国。这段文字强调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联系。
十五、齐侯使国佐来聘。
此句描述了齐侯派遣国佐前来鲁国的外交活动。‘齐侯’指齐国的国君,‘使’表示派遣,‘国佐’是齐国的使臣,‘来聘’表示前来访问。这段文字反映了齐国的外交政策。
十六、饥。
此句简单记录了发生饥荒的事件。‘饥’表示粮食短缺,这是古代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十七、楚子伐郑。
此句描述了楚国攻打郑国的战争。‘楚子’指楚国的国君,‘伐郑’表示攻打郑国。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