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

二、公伐杞。

三、夏四月。

四、秋七月,邾娄人戕鄫子于鄫。

戕鄫子于鄫者何?残贼而杀之也。

五、甲戌,楚子旅卒。

何以不书葬?吴、楚之君不书葬,辟其号也。

六、公孙归父如晋。

七、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寝。

八、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

还者何?善辞也。

何善尔?归父使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前的一个春天,晋国的国君和卫国的世子臧一起攻打齐国。

二、鲁国的国君攻打杞国。

三、夏天四月。

四、秋天七月,邾娄国的人在邾娄国杀害了鄫国的国君。

杀害鄫国国君在邾娄国是什么意思?就是残忍地杀害了他。

五、甲戌日,楚国的国君旅去世。

为什么没有记载他的葬礼?因为吴国和楚国的国君去世时不记载葬礼,是为了避讳他们的名字。

六、公孙归父去了晋国。

七、冬天十月壬戌日,国君在路寝去世。

八、归父从晋国回来,到了柽地,就逃跑了。

‘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他辞行得很得体。为什么说辞行得体呢?因为归父出使晋国,回来后到了柽地,听说国君去世了,就在家中设立灵堂哭悼国君,完成了悼念的仪式,然后向使者汇报,之后他就逃往了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注解

晋侯:晋国的君主,古代中国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卫世子臧:卫国的太子,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伐齐:攻打齐国,指晋国和卫国联合出兵攻打齐国。

公:指鲁国的君主,鲁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杞:杞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夏四月:夏历的四月,即农历的四月份。

邾娄人: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鄫子:鄫国的君主,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戕:杀害,残杀。

楚子旅:楚国的君主,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不书葬:不记载葬礼,指在史书中不记录某位君主的葬礼。

辟其号:避讳其名,指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某位君主的尊号而采取的避讳方式。

公孙归父: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公孙,名归父。

如晋:前往晋国,指公孙归父出使晋国。

冬十月壬戌:冬历的十月初二,即农历的十月初二。

公薨:君主去世,薨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称呼。

路寝:君主居住的宫殿。

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奔齐:逃跑到齐国。

还:回来,返回。

善辞:辞行得体,表示辞行时的行为得当。

介:使者,指归父的随行人员。

墠帷:设丧礼的帷幕,表示哀悼。

成踊:表示哀悼的跳跃动作。

反命乎介:向使者报告,表示完成使命。

走之齐:逃跑至齐国,指公孙归父逃离鲁国,投奔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十有八年’指的是鲁国历法中的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春’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晋侯’与‘卫世子臧’分别代表了晋国与卫国的高层统治者,他们的联合行动,表明了当时两国之间可能存在的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关系。‘伐齐’则揭示了此次行动的目的,即对齐国的军事行动。这一句简洁地勾勒出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幕。

二、公伐杞。

‘公’指的可能是鲁国的国君,‘伐杞’则是对杞国的军事行动。此句承接上句,继续描述了鲁国在同年对杞国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鲁国在周边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三、夏四月。

此句为时间标记,‘夏四月’指的是夏历的四月,即农历的四月份。这一句的作用是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为后续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时间背景。

四、秋七月,邾娄人戕鄫子于鄫。

‘秋七月’再次标记了时间,‘邾娄人’与‘鄫子’分别指代了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戕’字的使用,表明了邾娄人对鄫子采取了残忍的杀害行为。‘于鄫’则说明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纷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戕鄫子于鄫者何?残贼而杀之也。

此句是对上句‘戕鄫子于鄫’的解释,‘者何’是一种古文中的疑问句式,用于引出对前文所述事件的解释。‘残贼而杀之也’则是对邾娄人行为的定性,表明了这是一种残忍的犯罪行为。

五、甲戌,楚子旅卒。

‘甲戌’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日期,‘楚子旅’指的是楚国的国君。‘卒’字表示死亡。此句记录了楚国的国君去世,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事件。

何以不书葬?吴、楚之君不书葬,辟其号也。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没有记录楚子旅的葬礼。‘何以不书葬’中的‘何以’是一种古文中的疑问句式,用于询问原因。‘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对前文问题的回答,说明吴国和楚国的国君去世时,也没有记录葬礼。‘辟其号也’则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辟’在此处意为避讳,‘其号’指的是国君的名号。这一句反映了古代对君王去世的避讳习俗。

六、公孙归父如晋。

‘公孙归父’是鲁国的一个官员,‘如晋’则表示他前往晋国。此句记录了公孙归父的出使行为,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外交活动。

七、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寝。

‘冬十月壬戌’再次标记了时间,‘公’指的可能是鲁国的国君,‘薨’是古代对国君去世的称呼,‘路寝’则是国君的寝宫。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的去世,是当时的重要事件。

八、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

‘归父还自晋’表明了公孙归父从晋国返回鲁国。‘至柽’指的是到达柽地,‘遂奔齐’则说明他在柽地之后逃往了齐国。此句记录了公孙归父在得知国君去世后的行为,反映了他对国君去世的反应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立场。

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归父使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齐。

此段是对上句‘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的进一步解释。‘还者何?善辞也’是对归父行为的评价,‘善辞’意味着他的行为是恰当的。‘何善尔’是对‘善辞’的进一步说明。接下来的句子详细描述了归父在得知国君去世后的行为,包括在家中设灵位哭泣、完成仪式后返回使者那里复命,最后逃往齐国。这一段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的忠诚与对君王的尊敬,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动荡中个人命运的无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