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公如齐。
二、夏,公至自齐。
三、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
四、叔孙得臣卒。
五、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何言乎高固之来?言叔姬之来,而不言高固之来则不可。
子公羊子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六、楚人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五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国君去往齐国。
第二年,夏天,国君从齐国回来。
第三年,秋天九月,齐国的齐高固来迎接子叔姬。
第四年,叔孙得臣去世。
第五年,冬天,齐国的齐高固和子叔姬一同来。
关于齐高固来访问的事情,我们说的是子叔姬来,不特别提齐高固来,这是不可以的。公羊子说:‘大概是因为他们是一起来的吧。’
楚国人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五年-注解
公: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此处指鲁国的国君。
齐: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至:到达。
逆:迎娶,此处指迎娶子叔姬。
子叔姬:鲁国国君的女儿。
卒:去世。
冬:冬季。
楚人:楚国的居民。
郑: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公如齐。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五年’指鲁国历史中的某一年,‘春’表明季节,‘公如齐’则说明鲁国的国君前往齐国。这里的‘公’通常指的是鲁国的君主,即鲁国国君亲自出访,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常态。
二、夏,公至自齐。
继上句,‘夏’字表明时间已过春至夏,‘公至自齐’说明鲁国国君已经从齐国返回。这一句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国君的行程,同时也暗示了鲁国与齐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事务或协议。
三、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
此句记载了齐国的齐高固在秋季九月来到鲁国,‘逆’字在这里有迎接之意,表明齐高固是为了迎接鲁国的子叔姬而来。‘子叔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此句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对王室成员的尊重与礼仪。
四、叔孙得臣卒。
‘叔孙得臣卒’意味着鲁国的重要人物叔孙得臣去世。在古代,人物的去世往往是政治、社会变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这一句也暗示了鲁国内部可能发生的某些变化。
五、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冬’字点明时间,‘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则说明齐高固和子叔姬一同来到鲁国。此句与第三句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两国之间的交往。子公羊子提出‘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这里的‘其诸’是对前文所述情况的一种推测,认为齐高固和子叔姬一同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有某种特定的原因或目的。
六、楚人伐郑。
此句突然转向,记录了楚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楚人伐郑’不仅表明了战争的发生,而且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这一句的出现,使得整个篇章的背景变得更加丰富,也预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多冲突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