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

春,薛伯定卒。

二、夏,葬薛襄公。

三、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五、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

曷为帅师堕郈?帅师堕费?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

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六、秋,大雩。

七、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

八、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九、公至自黄。

十、十有二月,公围成。

公至自围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译文

一、十二年。春天,薛伯定去世。

二、夏天,安葬了薛襄公。

三、叔孙州仇率领军队攻占郈城。

四、卫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五、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占费城。为什么他们会率领军队攻占郈城和费城呢?因为孔子访问了季孙家,三个月没有离开,他说:‘家里不藏兵器,城邑没有城墙超过一百丈。’于是他们才率领军队攻占郈城和费城。‘雉’是什么意思?一板墙的宽度是五尺,五板墙的宽度是二十五尺,一百个‘雉’的宽度就是一里城。

六、秋天,举行了大型的祭祀活动。

七、冬天十月癸亥日,鲁国国君在黄地与齐侯结盟。

八、十一月丙寅日,发生了日食。

九、鲁国国君从黄地回来。

十、十二月,鲁国国君围攻成城。鲁国国君从围攻成城的战役中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解

十二年:十二年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年号,即鲁成公的第十二个年。

薛伯定:薛伯定是薛国的一位国君,卒指的是去世。

薛襄公:薛襄公是薛国国君,葬指的是安葬。

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帅师指的是率领军队。

堕郈:堕郈指的是攻破郈国,堕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攻陷。

卫公孟彄:卫公孟彄是卫国的国君,帅师伐曹指的是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季孙斯:季孙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仲孙何忌也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帅师堕费指的是率领军队攻陷费国。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此处提及孔子与季孙的关系。

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家不藏甲指的是不私藏武器,邑无百雉之城指的是城邑的城墙不高。

雉:雉是古代计量城墙的单位,一雉等于一丈,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是指城墙的尺寸。

大雩:大雩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祈求降雨。

癸亥:癸亥是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一种,表示具体的日期。

公会齐侯盟于黄:公会齐侯指的是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在黄地会盟。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指的是发生了日食的天文现象。

公至自黄:公至自黄指的是鲁国国君从黄地返回。

公围成:公围成指的是鲁国国君围攻成国。

公至自围成:公至自围成指的是鲁国国君从围攻成国的战役中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二年’即指鲁哀公十二年,‘春’字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为春季。‘薛伯定卒’记录了薛国国君薛伯定的去世,这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国君更迭的常态。薛伯定的去世,可能对薛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如何,文中并未详细描述。

二、夏,葬薛襄公。

此句继续记录时间,‘夏’字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夏季。‘葬薛襄公’说明薛国新即位的国君薛襄公被安葬,这是对国君去世后应有的礼仪的记录。这一事件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国君去世的重视和对礼仪的严格遵守。

三、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此句描述了叔孙州仇率领军队攻打郈国的事件。‘帅师堕郈’中的‘帅师’表示出兵,‘堕’在此处意为攻占。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军事行动的常态。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此句描述了卫国的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的事件。与第三句类似,这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一个例证,展示了当时国家间的关系和军事冲突的普遍性。

五、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

此句描述了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费国的事件。与前两句相比,这一事件涉及的国家不同,但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帅师堕费’中的‘堕’字再次强调了攻占的含义。

曷为帅师堕郈?帅师堕费?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这一段是对前文‘帅师堕郈’和‘帅师堕费’的解释。孔子在季孙家停留了三个月,期间他提出了‘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观点,即家庭不应私藏武器,城邑不应建造超过百雉的城墙。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和对战争的态度。‘雉’在此指城墙的单位,‘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是对城墙尺寸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建筑和军事思想。

六、秋,大雩。

此句记录了秋季发生的大雩(大旱)事件。‘大雩’指严重的旱灾,这一事件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七、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

此句描述了鲁哀公在冬季与齐侯在黄地会盟的事件。‘公会齐侯’表明两国君主会面,‘盟于黄’则指会盟的地点。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关系和稳定局势的做法。

八、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十一月丙寅朔日发生日食的事件。‘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这是古代中国天文观测的一个重要内容。日食的发生,往往被视为天象异象,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九、公至自黄。

此句说明鲁哀公从黄地返回。‘公至自黄’是对鲁哀公行动的记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君主行踪的关注。

十、十有二月,公围成。公至自围成。

此句描述了鲁哀公在十二月围攻成国的事件。‘公围成’表明鲁哀公亲自率军围攻成国,‘公至自围成’则说明鲁哀公在围攻结束后返回。这一事件再次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常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4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