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
春,齐侯、卫侯次于垂瑕。
二、夏,筑蛇渊囿。
三、大搜于比蒲。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五、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六、冬,晋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七、晋赵鞅归于晋。
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
其以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
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
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
八、薛弒其君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三年-译文
一、十三年后。春天,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垂瑕扎营。
二、夏天,建造了蛇渊的园林。
三、在比蒲举行了大规模的搜捕活动。
四、卫国的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五、秋天,晋国的赵鞅逃入晋阳,进行叛乱。
六、冬天,晋国的荀寅和士吉射逃入朝歌,进行叛乱。
七、晋国的赵鞅回到晋国。这次叛乱,为什么说他是回归呢?因为他是通过收复土地来正定国家的。那么,他是如何通过收复土地来正定国家的呢?晋国的赵鞅夺取了晋阳的武装来驱逐荀寅和士吉射。荀寅和士吉射是什么人呢?他们是国君身边的坏人。驱逐国君身边的坏人,为什么还要说是叛乱呢?因为没有国君的命令。
八、薛国的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注解
齐侯:齐国的君主,古代诸侯国之一,春秋时期强国。
卫侯:卫国的君主,古代诸侯国之一,春秋时期国家。
次:驻扎,停留。
垂瑕: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蛇渊囿:蛇渊是地名,囿是古代的园林,此处指在蛇渊建造园林。
大搜:大规模的搜捕或征兵。
比蒲: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卫公孟彄:卫国的公族,孟彄为其名。
师:军队。
曹:曹国,古代诸侯国之一。
晋赵鞅:晋国的赵鞅,赵是姓氏,鞅为其名。
晋阳:晋国的城邑名。
叛:背叛,此处指反叛。
荀寅:晋国的大夫,荀为姓氏,寅为其名。
士吉射:晋国的大夫,士为姓氏,吉射为其名。
朝歌:地名,古时的都城,后成为地名。
归:返回。
地正国:根据土地的归属来正定国家。
甲:铠甲,此处指军队。
君侧之恶人:指国君身边的不忠之人。
弒:杀害君主,弒君。
其君比:比为其君主,此处指薛国的君主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齐侯、卫侯次于垂瑕。
此句开篇,以时间纪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十有三年’即十三年,表明故事发生在鲁国历史上的一段时间。‘春’字表明了季节,暗示了时间的流转。‘齐侯、卫侯’指的是当时的齐国和卫国君主,‘次于垂瑕’则表明了他们停留在垂瑕之地,可能是因为某种政治或军事目的。此句简洁而富有历史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夏,筑蛇渊囿。
‘夏’字再次点明季节,‘筑蛇渊囿’则描述了一种活动。蛇渊囿可能是一种园林或者狩猎场,‘筑’字表明了这是人为的行为,可能意味着某种政治或军事上的准备。此句通过具体的行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三、大搜于比蒲。
‘大搜’意味着大规模的搜索或搜寻,‘比蒲’可能是一个地名。此句可能暗示了某种事件的发生,或是某种军事行动的进行。‘大搜’二字,凸显了事件的重大性,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紧张气氛。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此句讲述了卫国的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的故事。‘帅师’表明了公孟彄的军事指挥地位,‘伐曹’则揭示了战争的性质。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纷争和战争的常态。
五、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秋’字再次点明季节,‘晋赵鞅’指的是晋国的赵鞅,‘入于晋阳’表明了赵鞅的行动,‘以叛’则揭示了赵鞅的行为性质。此句通过赵鞅的叛乱行为,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六、冬,晋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此句讲述了晋国的荀寅和士吉射在冬季进入朝歌进行叛乱的故事。‘冬’字再次点明季节,‘荀寅’和‘士吉射’是晋国的重要人物,‘入于朝歌’和‘以叛’则揭示了他们的行为。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间的权力斗争。
七、晋赵鞅归于晋。
此句表明赵鞅最终回到了晋国。‘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这句话对赵鞅的叛乱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之所以叛乱,是因为他通过夺取晋阳的甲胄来驱逐荀寅和士吉射,这种行为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土地和秩序。‘其以地正国奈何?’进一步解释了赵鞅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利益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矛盾。
八、薛弒其君比。
此句讲述了薛国发生的一起弑君事件。‘薛弒其君比’中的‘弒’字表明了这是一起谋杀事件,‘其君比’则指明了受害者是薛国的君主。此句揭示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的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