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
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
二、夏四月。
三、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
四、冬,及郑平。
五、叔还如郑莅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一年-译文
一、在十一年的时候。春天,宋国的公子辰和他的兄弟仲佗、石彄、公子池,从陈国出发进入萧国,目的是为了叛变。
二、夏天的四月。
三、秋天,宋国的乐世心从曹国进入萧国。
四、冬天,与郑国达成和平。
五、叔还回到郑国,参加盟约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公元前672年,这是按照周代的纪年方式,以周王即位年数来纪年。
宋公:指宋国的君主,宋公是宋国国君的称号,这里可能指的是宋国的某位国君。
辰:人名,宋公的弟弟。
仲佗:人名,宋国的一位官员。
石彄:人名,宋国的一位官员。
公子池:人名,宋国的一位公子。
陈: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这里指陈国。
萧: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这里指萧国。
叛:背叛,指背叛原来的国家或君主。
夏四月:指夏历的四月,夏历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
宋乐世心:人名,宋国的一位官员。
曹: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这里指曹国。
郑平:指郑国的和平状态,这里可能是指郑国与宋国之间的和平关系。
叔还:人名,这里指某位叔父。
如:前往,到达。
郑: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这里指郑国。
莅盟:莅临盟誓,指到达盟誓的地点。
盟:盟誓,古代国家或个人之间为了达成某种协议而进行的庄严宣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
这段古文记载了发生在十有一年春季的一件历史事件。‘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纪年中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610年。‘春’字表明了事件的季节背景。‘宋公之弟辰’指的是宋国的公子辰,‘仲佗’、‘石彄’、‘公子池’则是与辰一同行动的人物。‘自陈入于萧’描述了他们从陈国逃亡至萧国的过程,‘以叛’则揭示了他们叛逃的原因,即对宋公的不满或反抗。这段文字简洁地勾勒出了事件的起因和主要人物,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斗争。
二、夏四月。
这一行文字仅以“夏四月”四个字概括了时间,表明事件发生在夏历的四月。这种纪年方式是古代中国历法的一种,以季节作为时间单位,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节律的重视。这一行虽然简短,但为后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具体的时间背景。
三、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
此行记载了在秋季,宋国的乐世心从曹国逃至萧国。‘秋’字再次强调了时间背景。‘宋乐世心’是宋国的一位官员,‘自曹入于萧’则描述了他的流亡经历。这一事件与上一事件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人物流离失所的普遍现象。
四、冬,及郑平。
‘冬’字表明事件发生在冬季。‘及郑平’则可能意味着鲁国与郑国之间发生了某种和平或和解的事件。这一行虽然信息有限,但透露出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互动。
五、叔还如郑莅盟。
此行描述了叔还回到郑国并参加盟约的情况。‘叔还’是叔还的名字,‘如郑’表示他前往郑国,‘莅盟’则意味着他参与了盟约的签订。这一行为可能表明叔还作为鲁国使者,在维护鲁国与郑国关系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确立或巩固关系的政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