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

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

二、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其言于京师何?伯讨也。伯讨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大夫专执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

三、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

四、戊辰,公即位。

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则曷为以戊辰之日,然后即位?正棺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子沈子曰:“定君乎国,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录乎内也。

五、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六、九月,大雩。

七、立炀宫。

炀宫者何?炀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炀宫,非礼也。

八、冬十月,霣霜杀菽。

何以书?记异也。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异大乎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译文

一、元年。春王。

为什么没有正月?正月就是即位的时候。定公没有正月,就是即位之后。即位之后为什么还要等?因为昭公在外面,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这是未知的。为什么说未知?因为昭公在季氏那里。定公和哀公时期,很多话都含蓄不明,主人熟悉他们的读法去询问他们的解释,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

二、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宋仲几犯了什么罪?是因为他没有穿草鞋去筑城。他在京师说的话是什么?是请求伯讨。伯讨就是请求其他诸侯来讨伐。那么他为什么称人时用贬低的方式?因为他没有和大夫们一起专权。为什么没有和大夫们一起专权?实际上他们是一起的,但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大夫们有义务不能单独专权。

三、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

四、戊辰,公即位。

癸亥那天昭公的丧事从干侯回来,那么为什么要在戊辰那天才即位?因为要在两柱之间正好棺材,然后才能即位。子沈子说:‘定公在国中稳定之后,才能即位。’即位时没有特别的日子,为什么这里要特别记录日期?是因为这是在宫内记录的。

五、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六、九月,大雩。

七、立炀宫。

炀宫是什么?是炀公的宫殿。立炀宫是什么意思?立炀宫是不合适的。立炀宫是不合礼节的。

八、冬十月,霣霜杀菽。

为什么记录这个?是为了记载异常。这是霜冻灾害了豆类作物,为什么用异常的方式记录?因为这个灾害太严重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某位君主即位的年份,是纪年的一种方式。

春王:春季,按照古代的农历,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

正月:古代农历中的第一个月,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和君王即位的日子。

即位:君主登上王位,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昭公:指前一位君主,昭公即位后,新君定公尚未正式即位。

季氏:鲁国的一个世家大族,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

正月者,正即位也:正月是正定的即位之日。

晋人:指晋国的百姓或军队。

宋仲几:宋国的一位官员。

京师:指国都,即国家的首都。

伯讨:指诸侯之间的大规模讨伐。

贬:降低身份或地位,此处指对宋仲几的贬低。

大夫:古代的贵族阶层,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专执:独断专行,此处指大夫不应该独自决定重要事务。

实与而文不与:实际上支持,但表面不表现出来。

正棺于两楹之间:将棺材放置在两根柱子之间,这是古代的一种仪式。

子沈子:古代的一位学者或思想家。

定君乎国,然后即位:君位定于国中,然后才能正式即位。

录乎内:记录在内,指记录在国史之中。

葬我君昭公:安葬我们君主昭公。

大雩: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祈求降雨。

炀宫:炀公的宫殿。

霣霜杀菽:霜冻伤害了豆类作物。

记异:记录异常现象,指将不寻常的自然灾害记录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元年即位的第一年,春王即春季,古代以王为时间的起始点,体现了古代时间观念和天命思想。

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

此段分析定公即位为何没有正月,正月象征着即位,而定公即位后没有正月,意味着即位之后的时间。

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

定公即位之后,昭公在外,是否能够返回,不得而知,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

昭公能否返回的原因在于季氏,季氏在当时的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

定公和哀公在位期间,多有微辞,主人(可能指史官)阅读其记载并询问其传,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罪,反映了古代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真相的追求。

二、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此句记载了晋国在三月执掌宋国仲几于京师,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

仲几被执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加固城池,反映了古代对城池防御的重视。

其言于京师何?伯讨也。

仲几在京师的行为引起了伯讨,即诸侯间的讨伐。

伯讨则其称人何?贬。

在伯讨的情况下,对仲几的称呼进行了贬低,反映了古代对战争失败者的惩罚。

曷为贬?不与大夫专执也。

仲几被贬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与大夫共同执掌城池。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实际上仲几可能参与了城池的防守,但在文面上没有体现,这是他不被认可的原因。

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

文面上不认可仲几的原因是因为大夫的道义不允许他们单独执掌城池。

三、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

此句记载了夏六月癸亥日,公的丧事从干侯返回。

四、戊辰,公即位。

公在丧事结束后,于戊辰日即位,反映了古代对丧事和即位仪式的重视。

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则曷为以戊辰之日,然后即位?正棺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公之所以在丧事结束后戊辰日即位,是因为需要将棺木正放在两楹之间,然后才能进行即位仪式。

子沈子曰:“定君乎国,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录乎内也。

子沈子认为,只有在国家稳定之后才能即位。公即位没有指定具体日期,而是在记录内部时指定了日期。

五、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此句记载了秋七月癸巳日,昭公被安葬。

六、九月,大雩。

九月举行大雩,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反映了古代对神灵的敬畏。

七、立炀宫。

此句记载了立炀宫,炀宫是炀公的宫殿,但立炀宫不符合礼制。

炀宫者何?炀公之宫也。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

立炀宫,非礼也。

立炀宫的行为是不合礼制的,反映了古代对礼制的严格遵守。

八、冬十月,霣霜杀菽。

此句记载了冬十月霜冻导致豆类作物死亡,这是一种自然灾害。

何以书?记异也。

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异大乎灾也。

这种灾害之所以被记载下来,是因为它是一种异常现象,其影响之大超过了普通的灾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4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