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
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二、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
三、夏四月。
四、秋,葬邾娄庄公。
五、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三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国君去往晋国,走到黄河边就返回了。
第三个月辛卯日,邾娄国的国君穿去世了。
夏天四月。
秋天,安葬了邾娄国的庄公。
冬天,仲孙何忌和邾娄国的国君在枝地结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三年-注解
三年:在古代中国,‘三年’通常指的是一个干支纪年的周期,即三年为一纪,共12个干支纪年。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君主或国君在位三年的记载。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术语,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王’在此处指的是天子的历法,即以天子的历法为准。
公:‘公’在古代指诸侯、大夫等贵族男子,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君主或贵族。
如晋:‘如’表示前往,‘晋’指晋国,这里指的是某位公前往晋国。
至河乃复:‘至河’指的是到达黄河,‘乃’是连词,表示结果或转折,‘复’表示返回。这里的意思是公到达黄河后便返回。
三月辛卯:‘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三月,‘辛卯’是干支纪日中的辛日卯时,是具体的日期记录。
邾娄子穿卒:‘邾娄’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名称,‘子’是古代对贵族的尊称,‘穿’是人名,‘卒’表示去世。这里记录了邾娄国的子穿去世的事件。
夏四月:‘夏’指的是夏季,‘四月’是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
秋:‘秋’指的是秋季。
葬邾娄庄公:‘葬’表示埋葬,‘邾娄庄公’是邾娄国的一位君主,这里记录了邾娄庄公的葬礼。
冬:‘冬’指的是冬季。
仲孙何忌:‘仲孙’是姓氏,‘何忌’是人名,这里指的是某位名叫何忌的仲孙。
盟于枝:‘盟’表示结盟,‘于’表示在,‘枝’是一个地点名称。这里记录了仲孙何忌在枝地与邾娄国的子结盟的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三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三年,’春王正月’则是按照周代的历法,以春季的第一月为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描述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的行程,’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如晋’即前往晋国,’至河乃复’则说明国君到达黄河后返回。此行可能涉及外交、朝贡或是其他政治活动,而国君亲自前往,可见其重视程度。’至河乃复’也暗示了此行虽未到达目的地,但已有所收获或达成了某种目的。
二、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
此句记录了邾娄国子爵穿去世的事件。’三月辛卯’是按照古代干支纪年法记录的具体日期,’邾娄子穿’指的是邾娄国的子爵,’卒’则表示去世。邾娄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子爵穿作为该国的重要人物,其去世对于邾娄国乃至周边国家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夏四月。
此句简洁地记录了夏四月的时间节点。夏四月指的是夏季的第四个月,这一时期正值农事繁忙,同时也是许多政治、军事活动发生的时期。
四、秋,葬邾娄庄公。
此句描述了邾娄庄公的葬礼。’秋’字表明了葬礼发生的时间,秋季在中国古代是祭祀和丧葬的重要时期。’葬邾娄庄公’说明邾娄国的庄公去世,并举行了相应的葬礼。庄公作为邾娄国的君主,其葬礼的规模和仪式可能会较为隆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力的尊重和对死者的哀悼。
五、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枝。
此句记录了鲁国仲孙何忌与邾娄子在某地结盟的事件。’冬’字表明了结盟的时间,冬季在中国古代是结盟的常见时期,可能因为气候寒冷,人们聚集在一起,有利于举行集体活动。’仲孙何忌’是鲁国的一个贵族,’邾娄子’则是邾娄国的代表,’盟于枝’指的是在枝地结盟。结盟可能是为了政治联姻、共同对抗外敌或是解决某些争端,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复杂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