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
春王正月。
二、夏四月。
三、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四、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五、齐侯、卫侯盟于沙泽。
六、大雩。
七、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八、九月,大雩。
九、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七年-译文
一、第七年。春季,周王的正月。
二、夏季的四月。
三、秋季,齐国的国君和郑国的国君在咸地结盟。
四、齐国人逮捕了卫国的使者北宫结,以此侵犯卫国。
五、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沙泽结盟。
六、发生了大型的祈雨仪式。
七、齐国的将领夏帅率领军队攻打我国的西部边境。
八、九月,又发生了大型的祈雨仪式。
九、冬季的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七年-注解
七年:指鲁国历史的第7年,即公元前656年。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
齐侯:齐国的君主,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郑伯:郑国的君主,郑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盟于咸:在咸地结盟,咸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卫行人北宫结:卫国的行人北宫结,行人指使者,北宫结是人名。
侵卫:侵犯卫国,指齐国人入侵卫国。
卫侯:卫国的君主。
盟于沙泽:在沙泽地结盟,沙泽是地名。
大雩:大雩是一种古代的祭祀活动,用以祈求雨水。
帅师:率领军队,帅是率领的意思。
西鄙:西边边境的地方。
九月:农历的九月。
冬十月: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的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定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王正月。
此句为编年史的开篇,标志着记载的年份。‘七年’指鲁国历史中的第七年,‘春王正月’则表示按照周王朝的历法,春季的第一个月。在古代中国,王正月是年首,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句话简洁明了,点明了时间背景,为后续事件的叙述奠定了基础。
二、夏四月。
这句话继续记录时间,‘夏四月’表明已经是春季之后,进入了夏季的第四个月份。这样的记录方式,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把握和对自然节律的尊重。
三、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此句描述了秋季发生的重要事件。‘秋’字表明了时间,‘齐侯、郑伯盟于咸’则叙述了齐国的君主与郑国的君主在咸地结盟的历史事件。这里的‘盟’字,体现了古代国家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关系和利益的制度。咸地作为盟约的地点,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或战略位置。
四、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这句话描绘了齐国人捉拿卫国的行人北宫结,并以此为借口侵犯卫国。‘执’字表明了动作的坚决,‘侵’字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纷争的常态,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五、齐侯、卫侯盟于沙泽。
在卫国遭受侵犯之后,齐侯与卫侯在沙泽地结盟,这表明双方希望通过盟约来平息争端。沙泽地作为盟约地点,可能象征着和平与和解。
六、大雩。
‘大雩’是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通常用于祈求丰收或祈求神灵的庇佑。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信仰的重视,以及通过宗教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七、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这句话描述了齐国夏季出兵攻打鲁国西部边境的事件。‘帅师’表示领兵出征,‘伐’字则表明了战争的性质。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
八、九月,大雩。
这句话重复了‘大雩’这一事件,可能表明在九月这个月份,鲁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九、冬十月。
这句话记录了冬季的第十个月份,是编年史中时间的又一标记。‘冬十月’也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关注和对时间的细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