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
春王三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弒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弒何?贱乎贱者也。
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
二、蔡公孙辰出奔吴。
三、葬秦惠公。
四、宋人执小邾娄子。
五、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归姓、公孙霍。
六、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
赤者何?戎曼子之名也。
其言归于楚何?子北宫子曰:‘辟伯晋而京师楚也。’
七、城西郛。
八、六月辛丑,蒲社灾。
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
社者封也,其言灾何?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
蒲社灾,何以书?记灾也。
九、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十、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十一、葬滕顷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四年-译文
一、四年。春天,王的三月庚戌日,盗贼杀害了蔡侯申。
弒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弒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
二、蔡国的公孙辰逃亡到吴国。
三、安葬了秦惠公。
四、宋国人逮捕了小邾娄国的国君。
五、夏天,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孙归姓和公孙霍。
六、晋国人逮捕了戎曼子赤并把他送回到楚国。
赤者何?戎曼子之名也。其言归于楚何?子北宫子曰:‘避伯晋而京师楚也。’
七、在西郊修筑城墙。
八、六月辛丑日,蒲社发生火灾。
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社者封也,其言灾何?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蒲社灾,何以书?记灾也。
九、秋天八月甲寅日,滕国的国君滕子结去世。
十、冬天十二月,安葬了蔡昭公。
十一、安葬了滕国的顷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四年-注解
春王三月:春王三月指的是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第一个月份,即农历的三月,古代帝王在春季的第一个月份举行祭祀活动,称为春王。
庚戌:庚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代表的是农历中的某一天,这里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日期。
盗杀:盗杀指的是以盗窃的方式杀害,这里指蔡侯申被以盗贼身份的人杀害。
弒君:弒君指的是杀害君主,弒是古代汉语中指杀害君主的行为。
贱者:贱者在这里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这里指弒君者的身份。
穷诸人:穷诸人指的是所有的人,这里用来强调弒君者的行为是对所有人的羞辱。
蔡侯申:蔡侯申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君主。
蔡公孙辰:蔡公孙辰是蔡国的公孙,即蔡国贵族。
出奔:出奔是指贵族或官员因政治原因逃离自己的国家或封地。
吴: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江苏一带。
秦惠公:秦惠公是秦国的君主。
宋人:宋人指的是宋国的人,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小邾娄子:小邾娄子是小邾娄国的君主,小邾娄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夏:夏指的是夏季,这里指夏季发生的事件。
晋人:晋人指的是晋国的人,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戎曼子赤:戎曼子赤是戎族人的名字,戎是古代的一个民族。
楚: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城西郛:城西郛指的是在城西修建城墙。
蒲社:蒲社是指蒲地的社庙,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灾:灾指的是灾害,这里指蒲社发生火灾。
滕子结:滕子结是滕国的君主。
葬:葬是指安葬,这里指举行葬礼。
蔡昭公:蔡昭公是蔡国的君主。
滕顷公:滕顷公是滕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三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这段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蔡国发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四年’表明这是鲁国史书《春秋》所记载的第四年,‘春王三月庚戌’则详细记载了事件的日期。‘盗杀蔡侯申’中的‘盗’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盗贼,而是指篡夺政权的叛逆者。‘弒君’一词表明蔡侯申是被暗杀的,‘贱者’则是对弒君者的贬称。这一句通过对事件的简洁描述,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对弒君者的强烈谴责。
弒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弒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
此段进一步阐释了‘弒君贱者’这一概念。‘穷诸人’意味着弒君者无道,不得人心。‘此其称盗以弒何’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将弒君者称为‘盗’。‘贱乎贱者也’和‘贱乎贱者孰谓’都是对弒君者身份的强调,即他们是罪人。这段文字通过反问和强调,深刻揭示了弒君者的卑劣和罪恶。
二、蔡公孙辰出奔吴。
这句话记载了蔡国公孙辰因政治原因逃亡至吴国。‘出奔’一词表明了其被迫离开蔡国的无奈和被迫性质。‘吴’在此处不仅是地名,更是政治势力的象征,表明了公孙辰寻求政治庇护的行为。
三、葬秦惠公。
这是对秦惠公的葬礼的记录。‘葬’字表明了对其死者的尊重和悼念。秦惠公是秦国的一位重要君主,其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对国家统治者的敬意。
四、宋人执小邾娄子。
此句描述了宋国拘捕了小邾娄国的国君。‘执’字表明了拘捕的行为,‘小邾娄子’则是被拘捕者的身份。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五、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归姓、公孙霍。
这是关于蔡国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蔡杀其大夫’揭示了事件的性质,即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孙归姓、公孙霍’则是被杀害者的姓名,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六、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
此句描述了晋国将戎曼子赤拘捕后归还给楚国。‘赤’是戎曼子子的名字,‘归于楚’则表明了其归属地的变更。‘辟伯晋而京师楚也’是对这一事件的背景解释,意味着晋国将戎曼子赤作为人质送回楚国,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
七、城西郛。
这句话记录了在城西修筑城墙的事件。‘城’字表明了军事防御的意图,‘西郛’则指明了城墙的位置。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对军事防御的重视。
八、六月辛丑,蒲社灾。
此句记载了蒲社发生火灾的事件。‘蒲社’是指亡国之社,‘灾’字表明了火灾的性质。‘社’在古代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亡国之社’则是对国家衰败的象征。‘揜其上而柴其下’是对火灾情况的描述,‘记灾也’表明了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录。
九、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这句话记录了滕国国君滕子结去世的事件。‘秋八月甲寅’详细记载了去世的日期,‘滕子结’则是去世者的姓名。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对国君去世的重视和记录。
十、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这是对蔡昭公葬礼的记录。‘冬十有二月’表明了葬礼发生的时间,‘葬蔡昭公’则是对事件的描述。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对国君去世后举行葬礼的重视。
十一、葬滕顷公。
这是对滕顷公葬礼的记录。‘葬滕顷公’是对事件的简洁描述,体现了古代对国君去世后举行葬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