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孰城之?城杞也。
曷为城杞?灭也。
孰灭之?盖徐、莒胁之。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
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二、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
非使来朝,使来请己也。
三、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
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
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四、狄侵郑。
五、冬,蔡侯肹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四年-译文
一、十四年前的一个春天,各路诸侯都去加固了缘陵的城墙。
是谁加固的城墙呢?是加固了杞国的城墙。为什么要加固杞国的城墙呢?因为杞国被灭亡了。是谁灭亡了杞国呢?是徐国和莒国逼迫的。为什么不说徐国和莒国逼迫的呢?是为了避讳齐桓公的名讳。为什么要避讳齐桓公的名讳呢?因为当时上面没有天子,下面没有方伯,天下诸侯中有相互灭亡的情况,齐桓公无法救援,他就感到羞耻。那么,到底是谁加固的城墙呢?是齐桓公加固的。为什么不说齐桓公加固的呢?因为他不想与诸侯专权封地。为什么不想与诸侯专权封地呢?实际上是想支持诸侯,但表面上的说法是不支持。为什么表面上的说法不支持呢?因为诸侯有不得专权封地的道义。如果诸侯有不得专权封地的道义,那么实际上支持他们又怎么说呢?因为上面没有天子,下面没有方伯,天下诸侯中有相互灭亡的情况,如果自己有能力救援,那么就应该去救援。
二、夏天的六月,季姬和鄫国的国君在防地相遇,季姬让鄫国的国君来朝见。
鄫国的国君为什么被派来朝见呢?是因为内部有辞令上的原因。并不是真的派来朝见,而是派来请求自己。
三、秋天的八月辛卯日,沙鹿城崩塌。
沙鹿是什么地方?是黄河边上的一个城邑。这里说崩塌,是因为沙鹿城是袭取的城邑。沙鹿城崩塌,为什么要在史书上记载呢?是为了记录奇异的事情。对外来的奇异事情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呢?是为了给天下记录奇异的事情。
四、狄人侵犯郑国。
五、冬天,蔡国的国君蔡侯肹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注解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统治者,拥有一定领土和人民,受封于天子。
城缘陵:筑城于缘陵,缘陵可能是一个地名。
杞:杞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灭:灭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被消灭。
徐、莒:徐国和莒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胁:威胁,逼迫。
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以尊王攘夷著称。
讳:避讳,因避忌而避免提及。
方伯: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专封:独断专行地封赏土地。
季姬:季姬,可能是一个人名。
鄫子:鄫子,鄫国国君。
防:防,可能是一个地名。
内辞:内部辞令,指内部使用的言辞。
沙鹿:沙鹿,可能是一个地名。
崩:崩塌,指山体或建筑物倒塌。
狄: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蔡侯肹:蔡侯肹,蔡国的国君。
记异:记录奇异之事,古代史书常记录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十有四年’表明这是一段历史记载,’春’字描绘了季节,而’诸侯城缘陵’则揭示了事件的核心:诸侯共同修建城池于缘陵。这里的’城’字不仅指建筑城墙,也象征着权力的象征,诸侯共同行动,反映了当时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的联合与互动。
孰城之?城杞也。
此句提出疑问,’孰城之’即’是谁修建的’,’城杞也’回答了问题,指出是杞国修建的城池。这里的’城杞’不仅是对修建者的指认,也暗示了杞国在当时的地位与作用。
曷为城杞?灭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是杞国修建城池,原因是杞国已经被灭。这里的’灭’字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也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的残酷竞争。
孰灭之?盖徐、莒胁之。
此句回答了杞国被灭的原因,指出是徐国和莒国胁迫所致。这里的’盖’字表明这是对原因的一种推测,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在记载中不提及徐国和莒国的胁迫,原因是出于对齐桓公的避讳。这里的’讳’字体现了古人对君王的尊重与忠诚。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对桓公避讳,指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桓公无法挽救诸侯国的灭亡,因此感到羞耻。这里的’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描绘了当时天下的政治格局,’桓公不能救’则反映了桓公的无奈。
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
此句回答了前面的疑问,指出是桓公修建了城池。这里的’然则’表明了对前面讨论的总结。
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在记载中不直接提及桓公,原因是出于对诸侯专封的避讳。这里的’不与诸侯专封’表明了当时对诸侯权力的限制。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上是桓公修建的,但在文字记载中不提及,原因是出于对文字记载的规范。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诸侯不能专封,原因是出于对诸侯义务的约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诸侯不能专封,指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诸侯有义务相互救助。
二、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此句记载了夏六月,季姬和鄫子在防地相遇,季姬派遣鄫子前来朝贡。这里的’使’字表明了季姬对鄫子的命令,也反映了当时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的互动。
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鄫子被派遣来朝贡,原因是出于内部的原因。这里的’内辞’表明了这是内部决定的。
非使来朝,使来请己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鄫子来朝贡的真正目的,指出是来请求季姬的庇护。
三、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此句记载了秋八月辛卯日,沙鹿发生崩塌。这里的’崩’字描绘了事件的严重性,’沙鹿’则指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
此句解释了沙鹿的地理位置,指出它是黄河岸边的城邑。
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用’崩’字来描述沙鹿的情况,指出这是因为沙鹿是一个城邑。
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沙鹿崩塌的事件,指出这是为了记录异象。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在记载中不记录其他地方的异象,而只记录沙鹿崩塌,指出这是为了记录天下范围内的异象。
四、狄侵郑。
此句记载了狄族入侵郑国的事件。这里的’狄’和’郑’分别指明了事件的参与者和地点。
五、冬,蔡侯肹卒。
此句记载了蔡侯肹去世的事件。这里的’冬’指明了时间,’蔡侯肹’则是去世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