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

何以不日?晦日也。

晦则何以不言晦?春秋不书晦也。

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

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二、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其称季友何?贤也。

三、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四、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

五、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正月的第一天是戊申日,有石头从天上掉落在宋国。这个月,有六只鸭子退着飞,飞过了宋国的国都。

为什么先说‘掉石头’再说‘石头’?‘掉石头’的记载,是因为听到了石头掉落的声音,看清楚之后才知道是石头,仔细观察才知道有五个。

这个月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这个月。为什么不写具体哪一天?因为是月末。月末为什么不说‘月末’?因为《春秋》不记载月末。为什么先说‘六’再说‘鸭子’?因为六只鸭子退着飞,这是记载看到的景象,看清楚是六只,仔细观察是鸭子,慢慢观察才发现它们是在退着飞。

为什么记载五个石头和六只鸭子?是为了记载这些奇异的事情。外来的奇异事情不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为了记录君王的后代发生的奇异事情。

三月壬申日,公子季友去世。

为什么称季友为‘季友’?因为他有德行。

夏四月丙申日,鄫国的季姬去世。

秋七月甲子日,公孙慈去世。

冬十二月,鲁国的君主在淮河上会见了齐国的君主、宋国的君主、陈国的君主、卫国的君主、郑国的君主、许国的君主、邢国的君主和曹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注解

十六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六年,这里的’年’指的是鲁国的纪年方式。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春王正月’是古代历法中的术语,表示一年的开始。

戊申朔:戊申日,指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朔’指月初,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霣石:霣,通’落’,指石头从天上掉落。霣石,即陨石。

宋五:宋国,指当时的一个诸侯国;五,指陨石的数量。

六鹢退飞:鹢,一种水鸟;退飞,指鸟儿飞行时突然掉头飞回。

是月:这个月,指上文提到的正月。

晦日: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里指《春秋》这部书。

外异不书:外异,指非本国发生的事情;不书,指不记载。

王者之后:指诸侯国的君主。

三月:指农历三月。

公子季友:公子季友,鲁国的一位贵族。

夏四月:指农历四月。

鄫季姬:鄫,一个诸侯国名;季姬,人名。

秋七月:指农历七月。

公孙慈:公孙慈,人名。

冬十有二月:冬,指冬季;十有二月,即十二月。

公会齐侯等:公会,指鲁国的君主与其他诸侯国的君主会盟;齐侯等,指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国的君主。

淮:淮,淮河,这里指淮河流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评注

一、这段古文出自《春秋》一书,记录了十六年春正月发生的一些奇异现象。首先,‘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这句话中,‘霣’意为坠落,‘石’指的是石头,‘宋五’则指宋国的五个地方。这里的‘霣石’和‘石’的顺序,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现象观察的细致入微。‘霣’字放在前面,强调的是现象的发生,而后‘石’字则是对现象的具体描述。‘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中的‘六鹢’是指六只鹢鸟,‘退飞’则是对它们行为的描述。古人在记录这些自然现象时,不仅注重现象本身,还关注了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的重视。

接着,‘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这里‘曷’是‘何’的意思,‘磌然’是形容石头落地的声音。古人通过听觉先感知到声音,再通过视觉确认是石头,最后通过观察确认数量为五。这种观察顺序体现了古人对事物认知的逐步深入。

‘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何以不日?晦日也。晦则何以不言晦?春秋不书晦也。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只记录了月份而没有具体日期。‘晦’指月末的最后一天,‘春秋’是指《春秋》这部史书,这里说明《春秋》不记录月末,只记录月初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方式反映了古人对时间节点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事件记录的简约性。

‘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这里‘六鹢退飞’的记录,同样体现了古人对现象的细致观察。‘六’和‘鹢’的顺序,说明了古人首先注意到的数量,然后才是具体物种,最后观察到的是它们的行为。

‘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这里的‘异’指的是异常,古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不寻常的,因此记录下来。‘王者之后’则是指这些记录是为了记录君王之后的奇异现象,体现了古人对君王及其后代的重视。

二、‘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这句话中,‘公子季友’是鲁国的一位贤臣,‘卒’意为去世。这里记录了季友的去世,并指出其贤能,体现了《春秋》对贤能人士的尊重。

三、‘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这句话记录了鄫国季姬的去世,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

四、‘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这句话同样是对人物去世的记录,‘公孙慈’是当时的一个人物。

五、‘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这句话记录了各国诸侯在淮地会盟的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外交活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4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