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二、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娄。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
其言会盟何?后会也。
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
恶乎用之?用之社也。
其用之社奈何?盖叩其鼻以血社也。
三、秋,宋人围曹。
四、卫人伐邢。
五、冬,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六、梁亡。
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
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后,春天王的三月,宋国人捉住了滕国的子婴齐。
二、夏天六月,宋国人、曹国人、邾娄国人在曹国的南部结盟。鄫国的国君也参加了在邾娄国的盟会。己酉这一天,邾娄国人捉住了鄫国的国君并用来祭祀。他们所说的结盟是什么意思?是后来又进行的结盟。己酉这一天,邾娄国人捉住了鄫国的国君并用来祭祀。为什么要用他来祭祀呢?是因为要敲打他的鼻子,让鲜血滴入神社。
三、秋天,宋国人围攻曹国。
四、卫国人攻打邢国。
五、冬天,鲁国的国君与陈国人、蔡国人、楚国人、郑国人结盟于齐国。
六、梁国灭亡了。这里没有提到有其他国家来攻打梁国,他们所说的梁国灭亡是什么意思?是梁国自己灭亡的。梁国自己灭亡的情况是怎样的?就像鱼从内部腐烂而死亡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注解
十九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九年,即公元前594年。
春王三月:古代以王历的春季作为一年的开始,’王三月’即春季的第三个月,通常指农历三月。
宋人:宋国的人,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滕子婴齐:滕子婴齐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夏六月:夏季的第六个月,通常指农历六月。
曹人:曹国的人,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邾娄人:邾娄国的人,邾娄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或诸侯国内部的一种政治联盟仪式,通过盟誓来加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合作。
曹南:曹国的南部地区。
鄫子:鄫国的国君,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己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农历的某一天。
社:土地神,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秋:秋季,指农历七月到九月。
围:包围,指用军队围困某个地方。
曹:曹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人:卫国的人,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邢:邢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冬:冬季,指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公会:鲁国国君的会盟活动。
陈人:陈国的人,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蔡人:蔡国的人,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楚人:楚国的人,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郑人:郑国的人,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齐: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梁: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未有伐者:没有提及有其他国家参与攻打梁国。
自亡:指梁国是自己灭亡的,没有外力导致。
鱼烂而亡:比喻内部腐败,如同鱼烂一样,最终导致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九年-评注
一、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此句记载了周历十九年春季,宋国拘捕了滕国的国君滕子婴齐的事件。‘十有九年’中的‘有’是古汉语中用于连接数词和序数词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春王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时间表述。‘宋人执滕子婴齐’中的‘执’意为拘捕,‘滕子婴齐’是滕国的国君。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揭示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权力争夺和外交手段的运用。
二、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娄。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
此段描述了夏历六月,宋国、曹国、邾娄国在曹国南部举行盟约,鄫国的国君也参加了在邾娄国的盟会。‘己酉’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执’意为拘捕,‘用之’则是指将鄫子作为祭祀用的牺牲。‘用之社’中的‘社’是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古代祭祀活动中常用动物作为牺牲。此段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确立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祭祀活动中牺牲的残酷。
三、秋,宋人围曹。
此句记载了秋季,宋国对曹国进行围攻的事件。‘围’在此处表示军事包围,‘曹’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而进行的军事冲突。
四、卫人伐邢。
此句说明了卫国人攻打邢国的情况。‘伐’意为攻打,‘邢’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此句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普遍性,以及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五、冬,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此段描述了冬季,鲁国的国君与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国君在齐国举行盟约。‘公会’指鲁国的国君召集,‘陈人、蔡人、楚人、郑人’分别是当时的一些诸侯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和平,同时也揭示了鲁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的地位。
六、梁亡。
此句直接说明了梁国灭亡的事实。‘梁’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此未有伐者’表明梁国的灭亡并非外部攻击所致,而是内部原因。‘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这句话用‘鱼烂而亡’比喻梁国内部矛盾重重,如同鱼体内腐烂,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揭示了内部矛盾对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