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二、夏四月,葬陈宣公。
三、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四、秋九月,大雩。
五、冬,公子友如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三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13年,春天,狄人侵犯卫国。
二、夏天的四月,安葬了陈国的宣公。
三、鲁国的国君在咸地与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男爵、曹国的国君会面。
四、秋天的九月,发生了大型的雩祭活动。
五、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三年-注解
十三年:指鲁国历史上的一年,按照古代的纪年方式,以君主即位或某件大事为起点,逐年计数。
春:春季,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此时万物复苏,气候温和。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
侵卫:侵犯卫国,指狄人入侵了卫国的领土。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至五月,此时气候逐渐炎热。
葬陈宣公:安葬陈国的宣公,宣公是陈国的君主。
公会:鲁国的君主召集各国君主举行会盟。
齐侯:齐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陈侯:陈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许男:许国的君主,男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曹伯:曹国的君主。
咸:会盟的地点,具体位置不详。
秋九月:秋季的第九个月,即农历的九月至十月,此时天气渐凉,农作物成熟。
大雩:大雩是一种古代的求雨仪式,通常在旱灾发生时举行。
冬:冬季,即农历的十一月至十二月,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气候寒冷。
公子友:鲁国的公子,名字为友。
如齐:前往齐国,指公子友到齐国进行访问或处理某些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国十三年春季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即狄人侵犯卫国。‘十有三年’中的‘有’是通假字,意为‘又’,表示鲁国历法的第十年。‘春’字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春季在古代常常与战争、灾害等事件联系在一起。‘狄侵卫’则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性质,狄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对周边国家进行侵扰,此处的侵犯表明了当时边境的紧张局势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二、夏四月,葬陈宣公。
此句记录了鲁国十三年夏季四月发生的一件重要事件,即陈国的宣公去世并举行了葬礼。‘夏四月’表明了具体的时间,四月在中国古代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是一个重要的时节。‘葬’字则直接说明了事件的性质,即宣公的丧葬仪式。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力的尊重和对死者的哀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
三、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此句描述了鲁国十三年秋季发生的一次会盟活动。‘公会’意味着鲁国作为主办方,邀请了多个国家的君主参加。‘齐侯’、‘宋公’等称谓显示了与会者的身份,‘咸’字则是会盟的地点。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联盟,会盟作为一种外交手段,旨在维护和平、增进友好关系,同时也是展示国力、巩固地位的方式。
四、秋九月,大雩。
此句记载了鲁国十三年秋季九月发生的一场大规模的雩祭活动。‘秋九月’明确了时间,雩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求雨仪式,通常在干旱时举行。‘大雩’表明了此次活动的规模,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干旱情况严重,需要通过集体祭祀来祈求降雨。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一部分。
五、冬,公子友如齐。
此句记录了鲁国十三年冬季发生的一件事件,即鲁国的公子友前往齐国。‘冬’字点明了时间,‘公子友’是鲁国的一位贵族,‘如齐’则表明了他的出行目的地。这一事件可能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可能是个人之间的交往。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通过个人交流来增进了解和友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