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二、杞伯姬来朝其子。

其言来朝其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

三、夏,公孙慈如牟。

四、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曷为殊会王世子?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

五、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郑伯逃归不盟。

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郑伯逃归不盟。其言逃归不盟者何?不可使盟也。不可使盟,则其言逃归何?鲁子曰:‘盖不以寡犯众也。’

六、楚子灭弦,弦子奔黄。

七、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八、冬,晋人执虞公。

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译文

一、五年春天,晋国的君主杀了他的世子申生。为什么直接称晋侯杀世子?因为直接称君主的杀世子母弟,是对其行为的严重指责。

二、杞国的伯姬来朝见她的儿子。为什么说‘来朝见她的儿子’?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她和她的儿子一起来朝见。

三、夏天,公孙慈前往牟国。

四、鲁国的君主与齐国的君主、宋国的君主、陈国的君主、卫国的君主、郑国的君主、许国的君主、曹国的君主在首戴会见了周王的世子。为什么特别提到会见周王的世子?因为世子地位尊贵。世子,就是世世代代的继承人。

五、秋天八月,诸侯在首戴结盟。郑国的君主逃回国内而没有参加结盟。诸侯为什么没有按照顺序排列?因为同一件事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次提到是为了强调。郑国的君主逃回国内而没有参加结盟。为什么说‘逃回不盟’?是因为他没有被允许参加结盟。既然不允许参加结盟,为什么说‘逃回’?鲁国的君主说:‘大概是不愿意以少数人挑战多数人吧。’

六、楚国的君主灭亡了弦国,弦国的君主逃到了黄国。

七、九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八、冬天,晋国人抓住了虞国的君主。虞国已经被灭亡了,为什么说‘抓住了虞公’?是因为没有参与灭亡虞国。为什么不说参与灭亡?因为‘灭亡’是形容一个国家被完全消灭的委婉说法。‘灭亡’是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

九、(此处原文未提供,无法翻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注解

晋侯:晋国的君主,即晋国的国君。

世子: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人。

申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因兄弟间的权力斗争而被杀。

杞伯姬:杞国的君主杞伯的女儿,来朝见天子。

内辞: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于避免直接提及敏感或不敬的话题。

公孙慈: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

牟: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公:指鲁国的君主。

齐侯:齐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陈侯:陈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许男:许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王世子:周天子的嫡长子,未来的天子。

首戴: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诸侯:指各国的君主。

盟:古代的一种盟誓仪式,各国君主共同发誓遵守某种约定。

郑伯逃归不盟:郑国的君主逃离会盟现场,没有参与盟誓。

鲁子:鲁国的一位官员或学者。

楚子:楚国的君主。

弦:古代国名,后被楚国所灭。

弦子:弦国的君主。

黄:古代国名,弦国君主弦子逃亡至的国家。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

晋人执虞公:晋国的人抓住了虞国的君主。

虞:古代国名,后被晋国所灭。

执:逮捕、拘押。

灭:灭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彻底毁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事件,‘五年’指春秋时期某年,‘春’字点明季节,为历史事件的叙述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背景。‘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这一事件,直接揭示了晋国国君与世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晋侯’直称,表明作者对晋侯的杀子行为持批判态度,认为其行为过分残忍,故用‘杀’字,强调其罪行的严重性。

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何直接称晋侯为‘杀’。‘直称君者,甚之也’表明,直接称君为‘杀’是对其行为的极大贬低,暗示了作者对晋侯行为的强烈谴责。‘杀世子母弟’则是对晋侯罪行的具体描述,强调了其行为的残忍与不义。

二、杞伯姬来朝其子。

此句叙述了杞伯姬前来朝见自己的儿子。‘来朝其子’中的‘来朝’表明了杞伯姬的身份与行为,‘其子’则指明了朝见的对象。‘其言来朝其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何用‘来朝其子’这样的表述,即这是一种内部的说法,实际上杞伯姬是带着自己的儿子一同前来朝见。

三、夏,公孙慈如牟。

此句记载了公孙慈前往牟地的活动。‘夏’字点明了时间,‘公孙慈如牟’则直接叙述了事件。‘如’字在这里表示前往,表明了公孙慈的行动。

四、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此句描述了多位诸侯会晤王世子的事件。‘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列举了与会诸侯的名单,‘会王世子于首戴’则说明了会晤的地点。‘曷为殊会王世子?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何特别提及王世子,即因为世子的身份尊贵,是国家的未来继承人。

五、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郑伯逃归不盟。

此句叙述了诸侯在首戴盟誓的事件,以及郑伯未能参与盟誓的情况。‘秋八月’点明了时间,‘诸侯盟于首戴’则说明了事件。‘郑伯逃归不盟’中的‘逃归’表明了郑伯未能参与盟誓的原因,‘不盟’则是对其行为的描述。‘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郑伯逃归不盟。其言逃归不盟者何?不可使盟也。不可使盟,则其言逃归何?鲁子曰:“盖不以寡犯众也。”’这段话解释了为何郑伯未能参与盟誓,以及为何用‘逃归’这样的表述,表明郑伯的行为是出于无奈,是为了避免与诸侯发生冲突。

六、楚子灭弦,弦子奔黄。

此句记载了楚国灭掉弦国,弦国国君逃亡至黄国的事件。‘楚子灭弦’表明了事件的主体与行为,‘弦子奔黄’则说明了弦国国君的遭遇。

七、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九月戊申朔日发生日食的事件。‘九月戊申朔’是具体的日期,‘日有食之’则说明了事件。

八、冬,晋人执虞公。

此句描述了晋国拘捕虞国国君的事件。‘冬’字点明了时间,‘晋人执虞公’则说明了事件。‘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这段话解释了为何在虞国已被灭的情况下,还要提及拘捕虞公的事件,即因为‘灭’字是亡国的委婉说法,而拘捕虞公的行为并非亡国之举,故用‘执’字,以示区别。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