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孰城?城卫也。
曷为不言城卫?灭也。
孰灭之?盖狄灭之。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
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
三、虞师、晋师灭夏阳。
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
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赂,假灭国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赂奈何?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
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
献公不应。
荀息进曰:‘虞郭见与?’
献公揖而进之,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
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
献公曰:‘然则奈何?’
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
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
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
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
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
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
还,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宝牵马而至。
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
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
盖夏阳者何?郭之邑也。
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四、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
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余为莫敢不至也。
五、冬十月,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六、楚人侵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年-译文
一、两年时间过去了,春天,周天子在正月的时候,城池修建在楚丘。
问:是哪个国家修建的城池?是卫国的城池。为什么不说修建的是卫国的城池?因为卫国已经被灭亡了。是谁灭亡了卫国?是被狄人所灭亡。为什么不说狄人灭亡了卫国?因为是为了避讳齐桓公。为什么避讳齐桓公?因为当时没有天子,下面也没有诸侯的领袖,天下诸侯中有相互灭亡的情况,齐桓公无法拯救,所以齐桓公感到羞耻。那么,究竟是谁修建了城池?是齐桓公修建的。为什么不说齐桓公修建的?因为他没有与诸侯共同决定封地。为什么没有共同决定?实际上他是有权决定的,但按照礼制,诸侯没有权利单独封地。诸侯没有权利单独封地,那么为什么说实际上是有权决定的呢?因为没有天子,下面没有诸侯领袖,天下诸侯中有相互灭亡的情况,如果有力量可以拯救,那么就应该去拯救。
二、夏天的五月辛巳日,我们的小君哀姜被安葬。
哀姜是谁?她是庄公的妻子。
三、虞国和晋国的军队一起灭亡了夏阳。
虞国是一个小国,为什么在记载大国之前提到了它?因为虞国是第一个作恶的国家。为什么虞国是第一个作恶的国家?因为虞国接受了贿赂,借助灭亡别人的途径来走向灭亡。它接受了贿赂的情况是怎样的?献公在朝会上问各位大夫说:‘我昨晚睡觉没有睡好,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大夫回答说:‘是不是因为身边的侍女不在你身边?’献公没有回答。荀息进言说:‘虞国的郭国是不是看到了什么?’献公点头,荀息就进去说:‘我想攻打郭国,虞国会来救它;我想攻打虞国,郭国会来救它,怎么办?我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荀息回答说:‘如果您采用我的计谋,那么今天就能攻下郭国,明天就能攻下虞国,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献公问:‘那么怎么办呢?’荀息说:‘请允许我用屈产的马和垂棘的白玉去贿赂,一定能成功。那么宝物就可以从内藏府中取出,放在外府;马可以从内厩中牵出,系在外厩,您有什么损失呢?’献公说:‘好吧。尽管如此,宫之奇还在,怎么办呢?’荀息说:‘宫之奇虽然聪明,但虞公贪财且喜欢宝物,看到宝物就一定会不听他的话,请继续按照计划进行。’于是按照计划进行,虞公看到宝物就答应了。宫之奇果然劝谏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话:“唇亡则齿寒。”虞国和郭国相互救助,不是互相赠送礼物,那么晋国今天攻下郭国,明天虞国就会跟着灭亡。请您不要答应。’虞公没有听从他的话,最终还是借道给晋国去攻打郭国。回来后,四年之后,晋国反过来攻打虞国。虞公抱着宝物牵着马来到晋国。荀息见到他说:‘我的计谋怎么样?’献公说:‘你的计谋已经成功了,宝物是我的,不过,我的马牙齿也变长了。’这是在开玩笑。夏阳是什么?是郭国的城邑。为什么不说它属于郭国?因为它已经被晋国占领了。
四、秋天的九月,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江国的人和黄国的人在贯泽结盟。
江国的人和黄国的人是什么?是远方的国家的代表。远方国家的人都到了,那么中原国家为什么只提到齐国和宋国到了呢?因为大国提到齐国和宋国,远方国家提到江国和黄国,那么其他的远方国家也就不敢不来。
五、冬天的十月,没有下雨。
为什么记录这个?因为这是记录异象。
六、楚国的人侵犯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年-注解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中国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
城楚丘:筑城于楚丘,楚丘可能是一个地名。
孰城:谁筑城?
城卫:筑城于卫地。
灭:灭亡,指国家或地区的消失。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讳:避讳,指因避讳而不用直接提及某人的名字或敏感的事。
夏五月辛巳:指夏历五月的辛巳日,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日。
葬我小君哀姜:安葬我国的君主哀姜。
小君:指君主或诸侯的配偶。
虞师:虞国的军队。
晋师:晋国的军队。
夏阳:夏阳可能是一个地名。
微国:指小国。
序:排列顺序。
献公:虞国的一位君主。
屈产之乘:指一种名贵的马。
垂棘之白璧:指一种名贵的玉璧。
宫之奇:虞国的一位大臣。
记曰:记载在书中。
唇亡则齿寒: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江人、黄人:江国和黄国的居民。
远国之辞:指来自远方的国家的称呼。
中国:指中原地区,即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
不雨:没有下雨。
记异:记录异常现象,以示重视。
楚人:楚国的居民。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国在周惠王二年春天修筑楚丘城的历史事件。‘城’字在此处不仅指建筑城墙,也含有防御之意,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于边疆安全的重视。‘春王正月’则是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的第一个月,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通常用于举行重大礼仪活动。‘城楚丘’的行为,既是对国家领土的巩固,也是对周边势力的威慑。
孰城?城卫也。
此句是对‘城楚丘’行为的解释,‘孰城’询问‘谁修建的’,而‘城卫’则说明修建城墙是为了防御。
曷为不言城卫?灭也。
这里提出疑问,为何不说‘城卫’,因为鲁国被狄人所灭,所以不直接提及城卫。
孰灭之?盖狄灭之。
回答了灭鲁的问题,指出是狄人灭掉了鲁国。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解释为何不说狄灭,是因为为了避讳齐桓公,因为桓公未能救援鲁国,感到羞耻。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
进一步解释为何避讳,因为在没有天子的情况下,桓公作为霸主,未能救援其他国家,会感到羞耻。
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
既然如此,那么是谁修建的?是桓公。
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
为什么不直接说桓公修建,是因为不希望与诸侯专权相提并论。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解释为何不直接提及,实际上虽然桓公参与了修建,但在文字上却不直接表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
在文化上不直接提及,是因为诸侯有不得专权的道义。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进一步解释诸侯不得专封的原因,强调在无天子的情况下,诸侯有义务相互救援。
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国君主哀姜的葬礼。‘葬’字在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族和国家的纪念。
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
解释了‘哀姜’的身份,她是鲁庄公的夫人。
三、虞师、晋师灭夏阳。
这段古文描述了虞国和晋国共同灭亡夏阳的历史事件。‘虞师’和‘晋师’分别指虞国和晋国的军队,‘灭夏阳’则表明夏阳被两国所灭。
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
提出疑问,为何将虞国排在晋国之前,因为虞国是较小的国家,将虞国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其首恶行为。
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赂,假灭国者道以取亡焉。
解释虞国为何成为首恶,是因为虞国接受了贿赂,帮助灭国者找到了进攻的道路。
其受赂奈何?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献公不应。
讲述了虞国接受贿赂的具体过程,献公询问大夫们为何夜晚不能入睡,但大夫们的回答并未得到回应。
荀息进曰:‘虞郭见与?’献公揖而进之,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
荀息提出了具体的贿赂计划,献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成功获取了虞国的信任。
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
宫之奇劝谏虞公,但虞公没有听从,最终导致虞国灭亡。
还,四年,反取虞。虞公抱宝牵马而至。
虞国灭亡后,虞公带着宝物和马回到了晋国。
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
荀息向献公汇报了他的计划,献公对此表示满意,并以此玩笑回应。
夏阳者何?郭之邑也。
解释了夏阳的身份,它是郭的领地。
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
解释为何夏阳不与郭直接关联,因为它已经被晋国所吞并。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解释为何说夏阳是国家的一部分,因为郭的君主仍然存在。
四、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
这段古文记载了齐侯、宋公、江人和黄人在贯泽结盟的历史事件。‘盟’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象征着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关系。
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
解释了江人和黄人的身份,他们是远方的国家。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余为莫敢不至也。
解释为何在记载中只提到了齐和宋,而江人和黄人被视为远国,因为大国通常只提及大国,而远国则被视为理所当然会参与。
五、冬十月,不雨。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国在冬十月出现干旱的情况。‘不雨’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异象,通常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相关。
何以书?记异也。
解释为何记录这一事件,是因为它被视为一种异象,需要记录下来。
六、楚人侵郑。
这段古文记载了楚国侵犯郑国的事件。‘侵’字表明了这是一种侵略行为,通常与战争和冲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