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
一、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朐。
二、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三、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陉。
四、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
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楚人济泓而来。
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译文
一、在二十二年春天,鲁国的国君攻打邾娄国,夺取了须朐这个地方。
二、在夏天,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
三、在秋季的八月丁未这一天,鲁国人与邾娄人在升陉进行战斗。
四、在冬季的十一个月己巳月初,宋国的国君与楚国人战于泓地,宋国军队大败。
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何正尔?宋公与楚人约定在泓地的北面战斗。楚国人渡过泓水前来。官员们又建议说:‘请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就发动攻击。’宋公说:‘不可以。我听说过:君子不困住别人。我虽然是国家灭亡后的残余,但我不忍心这样做。’楚国人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没有全部摆好阵势,官员们再次建议说:‘请趁他们还没有摆好阵势就发动攻击。’宋公说:‘不可以。我听说过: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等楚国人摆好阵势后,宋公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赞扬他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面对重大事件而不忘记大礼,认为即使是文王时期的战斗,也不过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注解
二十有二年:指鲁国国君鲁文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19年。
公:古代对国君的尊称,此处指鲁文公。
邾娄:古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须朐:邾娄国的一个城邑。
宋公:指宋国的国君。
卫侯:指卫国的国君。
许男:指许国的国君,许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滕子:指滕国的国君,滕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郑: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升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丁未: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此处指某一天。
楚人:指楚国的军队。
泓: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期:约定时间或地点。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此处指泓水的北面。
济:渡过。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迨:等到。
厄人:困厄他人,此处指攻击尚未完全渡过泓水的楚军。
君子:古代对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
丧国之余:指国家衰败之后的余孽。
不鼓不成列:不击鼓指挥没有排成整齐队列的敌人,表示尊重敌人。
襄公:指鲁国的国君鲁襄公。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大:赞美,称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评注
一、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朐。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在鲁文公二十二年春季对邾娄国的征伐,并成功夺取了须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领土争夺。‘公’字的使用,体现了对国君的尊称,同时也暗示了国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威。
二、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这句话描述了夏季节,宋国国君宋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的国君共同进攻郑国。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联盟和军事冲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紧张和战争的残酷。
三、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陉。
这句话记录了秋季八月的某一天,鲁国与邾娄国在升陉进行的一场战斗。‘丁未’为干支纪日法,表明了具体的日期。这场战斗可能是鲁国对邾娄国之前侵略行为的反击,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
四、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冬季十一月的某一天,宋国国君宋公与楚国军队在泓地进行战斗,结果宋国军队大败。‘己巳朔’同样使用干支纪日法,提供了具体的日期信息。这场战斗可能是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或是政治联盟的破裂导致的。
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
‘偏战者日尔’意为战争中的日子,‘此其言朔何’则是在询问为何要提及朔日。这里的‘朔’指的是每月的初一,即朔日。作者在此提出疑问,可能是为了探讨历史记载中对于战争日期的精确记录及其背后的意义。
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春秋’指的是《春秋》这部史书,‘辞繁而不杀’意为语言丰富而不刻薄。‘正也’则是对这种文风的肯定。作者认为《春秋》在记录历史时,既详细又不过分渲染,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何正尔’是在进一步解释为何《春秋》的记载是正确的。作者以宋公与楚人的泓之战为例,说明《春秋》的记载是准确的,因为宋公与楚人确实在泓地的阳面约定了战斗。
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
此段描述了楚军在渡过泓水后,宋国官员建议趁其未完全渡河时发动攻击,但宋公以‘君子不厄人’的理由拒绝了这一建议。这里体现了宋公的仁义之心和道德观念,即使在国难当头,也不愿意采取过于残忍的手段。
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这段话继续描述了宋公在战斗中的决策。即使楚军已经渡河,但宋公仍然坚持不攻击未完全列阵的敌人,体现了他对战争规则的尊重和对‘君子’道德标准的坚持。最终,宋军在战斗中失败,这也反映了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作者对宋公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即使面对重大事件也不忘礼仪,这种品德值得称赞。‘有君而无臣’指的是宋公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他对道德和礼仪的坚持。作者将宋公的行为与文王相比,认为即使是在古代圣王文王的时代,也难以超越宋公的道德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