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卫侯毁,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灭同姓也。

二、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三、宋荡伯姬来逆妇。

宋荡伯姬者何?荡氏之母也。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四、宋杀其大夫。

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五、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何以不言遂?两之也。

六、葬卫文公。

七、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二十五年春天,卫侯毁灭了邢国。

卫侯毁灭了邢国,为什么称他为‘毁’?因为他被消灭了。为什么被消灭?因为他是同姓的人。

二、夏四月癸酉日,卫侯毁去世了。

三、宋国的荡伯姬来迎接她的媳妇。

荡伯姬是谁?她是荡氏的母亲。为什么说她来迎接媳妇?因为这是兄弟之间的一种礼节。为什么称媳妇?这是对有婆婆的人的称呼。

四、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大夫的名字?因为宋国已经三代没有大夫了,三代内都是内部娶亲。

五、秋天,楚国人围攻陈国,把顿子送回顿国。

为什么不说是‘遂’(完成)?因为这里指的是两件事情(围攻和送回顿子),而不是一件。

六、安葬卫文公。

七、冬天十二月癸亥日,鲁国的国君会见了卫国的子、莒国的庆,在洮地举行了盟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注解

二十有五年:表示时间的表达方式,’有’是’又’的通假字,表示在某个时间基础上再加上若干年。这里指的是鲁国的某一年。

春王正月丙午: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丙午: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丙为地支第七位,午为地支第七位,合起来指代某一天。

卫侯毁灭邢:卫侯:卫国的君主。毁灭:消灭、灭亡。邢:邢国,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卫侯毁:卫侯毁:卫国的君主去世。

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灭同姓也。:何以名:为什么这样称呼?绝:断绝、灭亡。灭同姓也:因为灭掉了同姓的诸侯国。

夏四月癸酉: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癸酉: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

卫侯毁卒:卫侯毁去世。

宋荡伯姬来逆妇:宋荡伯姬:宋国的荡伯姬,即荡氏之女。来逆妇:前来迎娶妻子。

荡氏之母也:荡伯姬是荡氏之女,即她的母亲。

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其言来逆妇:为什么说迎娶妻子?兄弟辞也:这是因为她作为兄弟的妻室。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其称妇:为什么称她为妻子?有姑之辞也:这是因为她作为丈夫的母亲的儿媳。

宋杀其大夫:宋国杀死了它的大夫。

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何以不名:为什么没有具体指出大夫的名字?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因为宋国已经三代没有大夫,而且三代内都是内部婚姻。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秋:秋季。楚人:楚国人。围陈:包围陈国。纳顿子于顿:将顿子安置在顿国。

何以不言遂?两之也。:何以不言遂:为什么不说楚国人就占领了陈国?两之也:因为楚国人只是将顿子安置在顿国,并没有完全占领陈国。

葬卫文公:葬:安葬。卫文公:卫国的文公,即卫国的君主。

冬十有二月癸亥:冬十有二月:冬季的第十二个月。癸亥: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

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公会:鲁国的君主举行会盟。卫子、莒庆:卫国的子爵和莒国的庆公。盟于洮:在洮地举行盟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此句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件重大事件。‘二十有五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25年,而‘春王正月丙午’则是对具体时间的详细记录,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卫侯毁灭邢’中的‘毁灭’一词,意味着卫侯对邢国进行了彻底的破坏,显示出战争的残酷。‘卫侯毁’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灭同姓也。这里解释了卫侯毁灭邢的原因,即因为邢国与卫国同姓,卫侯认为这是对宗族秩序的破坏,因此采取了极端手段。这一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严格和宗族观念的强烈。

二、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卫侯毁的去世时间。‘夏四月’表明了季节,‘癸酉’则是具体的干支纪日。卫侯毁卒这一事件,可能对卫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但具体影响如何,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

三、宋荡伯姬来逆妇。

此句讲述了宋国荡伯姬的到来。‘宋荡伯姬’是荡氏之母,她的到来被描述为‘逆妇’,这里的‘逆’字含有违背常规之意,可能是因为荡伯姬的身份特殊,她的到来打破了常规的礼仪。‘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荡伯姬的身份和她的到来为何被称为‘逆妇’,表明她的行为不符合常规,但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地位和礼仪的重视。

四、宋杀其大夫。

这句话记录了宋国发生的一件政治事件。‘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这里的‘不名’指的是没有明确指出被杀大夫的名字。原因在于宋国已经连续三代没有设立大夫,而且三代内都是内部婚姻,可能导致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外部人才的缺乏,从而引发内部权力斗争。

五、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这句话描述了楚国对陈国的军事行动。‘何以不言遂?两之也。’这里的‘不言遂’是因为楚国的行动并没有立即取得成功,‘两之’则表示楚国和陈国之间的局势是僵持的,没有一方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六、葬卫文公。

这句话记录了卫文公的葬礼。‘葬’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死者尊重的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宗法制度中对于君王丧葬的重视。

七、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此句记载了鲁国、卫国和莒国在洮地举行盟约的事件。‘冬十有二月’和‘癸亥’是对时间的详细记录,‘公会卫子、莒庆’表明了盟约的参与者,‘盟于洮’则说明了盟约的地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联盟和外交活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