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九年-原文
一、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介葛卢者何?夷狄之君也。
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
二、公至自围许。
三、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
四、秋,大雨雹。
五、冬,介葛卢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九年-译文
一、二十九年,春天,有个叫介葛卢的人来了。
介葛卢是哪个地方的?他是夷狄(指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君主。为什么不说他来朝见呢?是因为他不能来朝见。
二、鲁国的国君从围攻许国的战役中回来了。
三、夏天六月份,鲁国的国君与周王派来的使者、晋国人、宋国人、齐国人、陈国人、蔡国人、秦国人,在狄泉这个地方结盟。
四、秋天,下起了大雨和冰雹。
五、冬天,介葛卢又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九年-注解
二十有九年:指鲁国历史上的一年,这里的’二十有九年’指的是鲁哀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468年。
春:指春季,中国传统农历的四季之一,时间为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介葛卢:指介国(今河南济源市)的君主,夷狄之君指的是非中原华夏族国家的君主。
夷狄:古代对中原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泛称,常用于指代周边的少数民族。
朝:指朝见,即臣子或藩国君主到中央朝廷拜见君主。
公:指鲁国的君主,此处特指鲁哀公。
至:到达。
围许:围攻许国,许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
夏六月:指夏季的第六个月,即农历的六月。
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指鲁哀公与周王派来的使者以及晋、宋、齐、陈、蔡、秦等国的使节会盟。
盟:结盟,古代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的重要政治行为,通过盟誓来确立或巩固关系。
狄泉:狄泉是会盟的地点,具体位置不详。
秋:指秋季,中国传统农历的四季之一,时间为农历的七月到九月。
大雨雹:指下大雨伴随冰雹的天气现象。
冬:指冬季,中国传统农历的四季之一,时间为农历的十月到十二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九年-评注
一、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有九年’指鲁哀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476年。‘春’字表明了季节,春天的到来往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介葛卢来’中的‘介葛卢’是夷狄之君的名字,其身份的提及,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来’字简洁地表达了人物的动作,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公至自围许。
此句叙述了鲁哀公从围许归来。‘公’指鲁哀公,‘至’表示到达,‘自围许’说明他从围许这个地方回来。这句话简洁明了,传递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同时也暗示了围许可能发生的事件,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
此句详细记载了鲁哀公在夏六月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夏六月’再次点明时间,‘公会’表明鲁哀公主持了这次会盟。会盟的参与者包括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这些国家的参与,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复杂性。‘盟于狄泉’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狄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或军事地点,这次会盟可能涉及重大的政治决策。
四、秋,大雨雹。
此句描述了秋季的天气现象,‘大雨雹’表明当时天气异常,大雨和雹子的出现可能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影响。这句话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五、冬,介葛卢来。
此句与开篇的‘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相呼应,表明介葛卢在冬天再次来到鲁国。‘冬’字再次强调了时间,‘来’字则重复了人物的动作。介葛卢的再次到来,可能意味着他与鲁国之间有新的交往或事件发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