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
一、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二、夏四月己丑,郑伯接卒。
三、卫人侵狄。
四、秋,卫人及狄盟。
五、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二年-译文
一、在周历的三十二年,春季的农历正月。
二、夏历四月己丑日,郑国的国君去世。
三、卫国的军队入侵狄国。
四、秋季,卫国的军队与狄国签订了盟约。
五、冬历十二月的己卯日,晋国的国君重耳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二年-注解
三十有二年:表示公元前629年,这里的‘有’是古汉语中的助词,用于连接数词和数词后的单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是古代历法中的术语,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也称为正月、岁首。‘王’在此处表示这是周王的历法,用以强调时间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夏四月己丑:夏四月指的是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四月。‘己丑’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己为天干之一,丑为地支之一,合起来表示具体的日期。
郑伯接卒:郑伯指的是郑国的国君,接卒可能是指国君去世,‘接’在此处有去世的意思。‘卒’是古汉语中死亡的通称。
卫人侵狄:卫人指的是卫国的居民,侵狄则表示卫国的人进攻狄族。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的诸侯国发生冲突。
秋:秋指的是秋季,古代历法中分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农历七月、八月、九月。
卫人及狄盟:卫人及狄盟意味着卫国人与狄族人订立了盟约,‘盟’是古代国家或部落之间为结盟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通常用于保证双方的和平与忠诚。
冬十有二月己卯:冬十有二月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二个月,即农历十二月。‘己卯’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己为天干之一,卯为地支之一。
晋侯重耳卒: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国君,重耳是晋国国君的名字。‘卒’表示去世,此处指晋国国君重耳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二年-评注
一、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此句为《春秋》开篇,‘三十有二年’指的是鲁国国君鲁庄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则是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在古代中国,春季是万物复苏、农耕开始的季节,因此春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王正月’的提法,体现了周王朝对历法的规范和权威,同时也暗示了鲁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遵循周王朝的制度和礼仪。这句话简洁明了,点明了时间背景,为后续的记载奠定了基础。
二、夏四月己丑,郑伯接卒。
这句话记载了郑国国君郑伯去世的时间。‘夏四月’表明了季节,‘己丑’则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郑伯的去世,是《春秋》中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权力斗争。‘接卒’一词,意味着郑伯在临终前有所托付,可能是对后事或国政的交代。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事件,同时也隐含了对郑伯去世的哀悼。
三、卫人侵狄。
这句话记载了卫国对狄族的侵略行为。‘卫人’指的是卫国的军队,‘侵狄’则表明了侵略的对象是狄族。在古代中国,狄族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常有冲突。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民族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价。
四、秋,卫人及狄盟。
这句话记载了卫人与狄族达成盟约的事件。‘秋’字表明了时间,‘盟’则是指结盟。在古代中国,结盟是诸侯国之间处理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盟约来维护和平或解决争端。卫人与狄盟,可能意味着双方在战争后达成某种协议,以避免未来的冲突。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和平共处的努力。
五、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这句话记载了晋国国君晋侯重耳去世的时间。‘冬十有二月’指的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己卯’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晋侯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其去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暗示了晋国国君的去世可能对晋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