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原文

一、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二、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三、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

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曷为夷狄之?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弦高者,郑商也,遇之殽,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或曰往矣,或曰反矣。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其言及姜戎何?姜戎微也,称人亦微者也。何言乎姜戎之微?先轸也,或曰襄公亲之。襄公亲之,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君在乎殡而用师,危不得葬也。诈战不日,此何以日?尽也。

四、癸巳,葬晋文公。

五、狄侵齐。

六、公伐邾娄,取丛。

七、秋,公子遂率师伐邾娄。

八、晋人败狄于箕。

九、冬十月,公如齐。

十、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十一、乙巳,公薨于小寝。

十二、霣霜不杀草,李梅实。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十三、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译文

一、三十三岁那年,春季二月,秦国人入侵滑国。

二、齐国的国君派国归父来访问。

三、夏季四月辛巳日,晋国人联合姜戎在殽地打败了秦军。为什么称秦军为‘夷狄’?因为他们是夷狄之族。为什么称他们为夷狄?因为秦伯打算偷袭郑国,百里子和蹇叔子劝阻说:‘千里迢迢去攻打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伯生气地说:‘你们这个年纪,树上的树枝都已经可以抱在手里了,你们怎么会知道!’军队出发后,百里子和蹇叔子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他们:‘你们如果战死,一定要死在殽山的险峻之地,那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我会把你们的尸体安葬在那里。’儿子们向军队行礼后出发。百里子和蹇叔子跟在儿子后面哭泣。秦伯生气地问:‘你们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不敢哭君主的大臣,我们是在哭我们的儿子。’弦高是郑国的商人,在殽地遇到了他们,他假扮成郑伯的名义去慰劳秦军,有人说他们已经走了,有人说他们已经回来了。然而,晋国人和姜戎在殽地拦截并攻击了他们,没有一匹马、一辆车能够逃脱。

四、癸巳日,安葬了晋文公。

五、狄族人入侵齐国。

六、鲁国的国君攻打邾娄国,夺取了丛地。

七、秋季,公子遂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

八、晋国人在箕地打败了狄族人。

九、冬季十月,国君前往齐国。

十、十二月,国君从齐国回来。

十一、乙巳日,国君在小寝中去世。

十二、霜冻没有杀死草,李子和梅子都结果实了。为什么记录这个?因为这是不寻常的事。为什么说这是不寻常的?因为这不是在适当的时候发生的事。

十三、晋国人、陈国人和郑国人联合攻打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注解

三十有三年:三十有三年指的是公元前627年,这是按照古文中的干支纪年法表示的年份。

春王二月:春王二月是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秦人入滑:秦人入滑指的是秦国的人马入侵滑国。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齐侯使国归父来聘表示齐国国君派遣国归父前来访问。

夏四月辛巳:夏四月辛巳是指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四月,辛巳是干支纪日。

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表示晋国人和姜戎在殽地击败了秦国。

夷狄之:夷狄之是对秦国的贬称,意味着秦国被视为外来的、非中原文化的民族。

秦伯:秦伯是指秦国的国君,即秦穆公。

百里子与蹇叔子:百里子与蹇叔子是秦穆公的两位大臣,百里子即百里奚,蹇叔子即蹇叔。

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这是一句古训,意味着长途跋涉去攻打别人,很少有能够成功的。

宰上之木拱矣:宰上之木拱矣指的是树木已经长得很大,形容人年纪已大。

殽之嵚岩:殽之嵚岩指的是殽山的险峻之处,这里指送行的地方。

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指的是周文王曾经避过风雨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地方重要。

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表示弦高假托郑伯的命令来慰劳秦军。

匹马只轮无反者:匹马只轮无反者意味着没有一匹马或一辆战车能够返回,形容秦军损失惨重。

姜戎:姜戎是西戎的一个部落,这里指的是姜戎的军队。

微:微在这里表示小、弱,指姜戎部落的势力较小。

先轸:先轸是晋国的大夫,这里指的是晋文公对先轸的亲近。

贬:贬在这里表示降低、轻视,指对姜戎的描述带有轻视之意。

殡:殡是指停放尸体的地方,这里指国君的丧事。

诈战不日,此何以日?尽也:诈战不日表示用欺诈的方式进行战斗,这里指记录了战斗的日期,是因为战斗已经结束。

癸巳:癸巳是干支纪日,表示具体的日期。

葬晋文公:葬晋文公指的是晋文公的葬礼。

狄侵齐:狄侵齐表示狄族人入侵齐国。

公伐邾娄,取丛:公伐邾娄,取丛表示鲁国国君攻打邾娄并夺取了丛地。

公子遂率师伐邾娄:公子遂率师伐邾娄表示鲁国公子遂率领军队攻打邾娄。

晋人败狄于箕:晋人败狄于箕表示晋国人在箕地击败了狄族人。

公如齐:公如齐表示鲁国国君前往齐国。

公至自齐:公至自齐表示鲁国国君从齐国返回。

乙巳:乙巳是干支纪日,表示具体的日期。

公薨于小寝:公薨于小寝表示鲁国国君在寝宫去世。

霣霜不杀草,李梅实: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即霜冻没有杀死草,李子和梅子都成熟了。

记异也:记异也表示记录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时也:不时也表示这种情况在季节上是不正常的。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晋人、陈人、郑人伐许表示晋国、陈国和郑国联合攻打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评注

一、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此句起篇,点明时间与地点,‘三十有三年’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王二月’按照古代历法,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秦人入滑’则描述了秦国军队入侵滑国的历史事件。‘秦人’指秦国军队,‘入滑’即进入滑国领土。此句简洁明了,为后续事件的展开奠定了时间背景。

二、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此句记载了齐国国君派遣国归父前来鲁国进行聘问的事宜。‘齐侯’指齐国的国君,‘使’表示派遣,‘国归父’是齐国的使臣。‘来聘’即前来访问。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强调了齐鲁之间的交往。

三、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

此句记载了晋国与姜戎在殽地击败秦国的历史事件。‘夏四月辛巳’指夏历四月辛巳日,‘晋人’指晋国军队,‘姜戎’是姜姓的戎族,‘败秦于殽’即击败秦国军队于殽地。此句强调了晋国与姜戎的军事联合,以及对抗秦国的胜利。

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

此句提出了对秦国的评价,认为秦国是夷狄之国。‘其谓之秦何’即对秦国的评价是什么,‘夷狄之也’即认为是夷狄之国。这里的夷狄是对秦国的贬低,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对秦国的排斥和歧视。

曷为夷狄之?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认为秦国是夷狄之国。‘曷为夷狄之’即为什么认为是夷狄之国,‘秦伯将袭郑’指秦伯打算袭击郑国,‘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指百里子和蹇叔子劝谏秦伯,‘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即远距离攻击他人是没有不败的。此句反映了秦伯的冒进行为以及百里子和蹇叔子的忠告。

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

此句描述了秦伯对百里子和蹇叔子忠告的愤怒反应。‘秦伯怒曰’指秦伯发怒,‘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即如果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宰上的树木都长得很大了,‘尔曷知’即你们怎么知道!此句体现了秦伯的专断和傲慢。

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

此句描述了百里子和蹇叔子对儿子的送别和警示。‘师出’指军队出发,‘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指百里子和蹇叔子送别自己的儿子并告诫他,‘尔即死,必于殽之嵚岩’即如果你战死,一定是在殽地的险峻岩石上,‘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即这是文王避风雨的地方,我将在此处为你守灵。此句展现了父爱的深沉和对儿子的关爱。

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

此句描述了百里子和蹇叔子对儿子的离别。‘子揖师而行’指儿子向军队行礼后出发,‘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指百里子和蹇叔子跟随儿子哭泣。此句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不舍和担忧。

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此句描述了秦伯对百里子和蹇叔子哭泣的愤怒以及他们的回应。‘秦伯怒曰’指秦伯发怒,‘尔曷为哭吾师’即你们为什么哭泣我的老师,‘对曰’指百里子和蹇叔子回答,‘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即我们不是敢哭您的老师,而是哭泣我们的儿子。此句反映了秦伯的暴戾和百里子、蹇叔子的忠诚。

弦高者,郑商也,遇之殽,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此句讲述了郑商弦高在殽地遇到晋国军队,假托郑伯的命令去慰劳军队的故事。‘弦高者,郑商也’指弦高是郑国的商人,‘遇之殽’指在殽地遇到,‘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指假托郑伯的命令去慰劳军队,‘或曰往矣,或曰反矣’指有人说是去慰问,有人说是回来。此句展现了弦高的机智和郑国对晋国的友好态度。

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此句描述了晋国和姜戎在殽地拦截并攻击弦高的军队,导致没有一兵一卒能够返回。‘然而’表示转折,‘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指晋国和姜戎在殽地拦截并攻击,‘匹马只轮无反者’指没有一匹马、一辆车能够返回。此句强调了晋国和姜戎的强大以及弦高的失败。

其言及姜戎何?姜戎微也,称人亦微者也。

此句提出了对姜戎的评价,认为姜戎是微小的民族。‘其言及姜戎何’即对姜戎的评价是什么,‘姜戎微也’指姜戎是微小的民族,‘称人亦微者也’即也是微小的人。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少数民族的轻视。

何言乎姜戎之微?先轸也,或曰襄公亲之。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认为姜戎是微小的民族。‘何言乎姜戎之微’即为什么认为姜戎是微小的民族,‘先轸也’指先轸,‘或曰襄公亲之’指有人说襄公亲自亲近姜戎。此句反映了姜戎在当时的地位较低。

襄公亲之,则其称人何?贬。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认为姜戎是微小的民族。‘襄公亲之’指襄公亲自亲近姜戎,‘则其称人何’即那么对他们的称呼是什么,‘贬’即贬低。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姜戎的轻视。

曷为贬?君在乎殡而用师,危不得葬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贬低姜戎。‘曷为贬’即为什么贬低,‘君在乎殡而用师’指国君在殡葬期间仍然使用军队,‘危不得葬也’即危险到无法安葬。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军事行动的忌讳。

诈战不日,此何以日?尽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记载诈战的时间。‘诈战不日’指诈战没有记载具体日期,‘此何以日’即为什么记载日期,‘尽也’即因为已经到了极限。此句反映了当时对战争记录的严谨。

四、癸巳,葬晋文公。

此句记载了晋文公的葬礼。‘癸巳’指葬礼的具体日期,‘葬晋文公’指为晋文公举行葬礼。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君主的尊重和礼仪。

五、狄侵齐。

此句记载了狄族入侵齐国的历史事件。‘狄侵齐’指狄族入侵齐国。此句反映了当时周边民族的侵扰。

六、公伐邾娄,取丛。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进攻邾娄并夺取丛地的历史事件。‘公伐邾娄’指鲁国国君进攻邾娄,‘取丛’指夺取丛地。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七、秋,公子遂率师伐邾娄。

此句记载了鲁国公子遂率领军队进攻邾娄的历史事件。‘秋’指秋季,‘公子遂率师伐邾娄’指公子遂率领军队进攻邾娄。此句反映了当时对邾娄的军事行动。

八、晋人败狄于箕。

此句记载了晋国在箕地击败狄族的历史事件。‘晋人败狄于箕’指晋国在箕地击败狄族。此句反映了晋国对周边民族的军事行动。

九、冬十月,公如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冬季十月前往齐国的历史事件。‘冬十月’指冬季的第十个月,‘公如齐’指鲁国国君前往齐国。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十、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十二月从齐国返回的历史事件。‘十有二月’指十二个月,‘公至自齐’指鲁国国君从齐国返回。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十一、乙巳,公薨于小寝。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乙巳日于小寝去世的历史事件。‘乙巳’指去世的具体日期,‘公薨于小寝’指鲁国国君在小寝去世。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国君去世的记录。

十二、霣霜不杀草,李梅实。

此句描述了异常的自然现象。‘霣霜不杀草’指霜冻没有杀死草木,‘李梅实’指李子和梅子成熟。此句反映了当时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关注。

何以书?记异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记录这一异常现象。‘何以书’即为什么记录,‘记异也’即记录异常。此句反映了当时对异常现象的重视。

何异尔?不时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记录这一异常现象。‘何异尔’即为什么异常,‘不时也’即不合时宜。此句反映了当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十三、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此句记载了晋国、陈国和郑国联合进攻许国的历史事件。‘晋人、陈人、郑人伐许’指晋国、陈国和郑国联合进攻许国。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